全產業鏈集聚運營:高效生態農業的新思路
二十一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歷史階段。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1]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3]。且國際貿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態環境作為農產品和食品進出口的根本條件。在我國農業發展探索求新和國際貿易環境的背景下,本文結合現代商業流行的平臺戰略思想,提出“基地+平臺+政府”的全產業鏈集聚運營模式,以期能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一、 全產業鏈集聚運營的構成與特征
將平臺戰略引入到農業全產業鏈的研究中,在基地、平臺、政府有機結合的基礎上,通過基地來實行農業的綠色規模化生產,通過平臺建設來實現價值鏈的整合,通過政府提供投資、服務、監督來保障產業鏈集聚的有效運營。
(一)基地:實行綠色規模化生產。我國農業現狀仍以分散的農戶經營模式為主,很難形成規模效應,不僅附加值低、無標準、安全沒保證,且產品科技含量低、信息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低、創新能力低。這種傳統模式導致生產者基本上不與最終消費者產生互動,且因為沒有專業化的市場差異定位、組織化的生產,農產品的溢價很難實現,即使有溢價農民也無法從價值鏈中獲得額外的收益與回報。而且,農業生產企業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產品單一、渠道單一、資金籌措困難、創新投入動力普遍不足。雖然有些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企業的封閉經營模式能部分地克服分散小規模農戶的弊端、加速科技創新、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但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一個由農產品市場、加工、流通等諸多環節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若干產業所共同構成的有機經濟整體,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農業是一個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偏低的產業,只有盡可能的規模化與產業集聚區化,才能實現規模效益。因此,通過建設從事生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的大規模綠色生產基地,將眾多分散的農戶聯結起來,形成全循環體系,促進農業產業一體化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所謂全循環體系就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信息、利潤和產業的整體循環,其中資源循環是指農業資源在封閉的體系內循環使用,達到無害化、無污染,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信息循環是指依靠信息化的組織、控制、服務系統,把制度、規范、契約、標準、技術、生產計劃、資金傳輸到每個組織,形成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使整個系統有序運轉;利潤循環是指通過政府的參與和系統內部控制,把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返回到鏈條上游,補償到生產環節,實現產業利潤再分配,改變農業收入低、弱質低效地位;產業循環是指作為整個產業鏈中價值利益原點的一產和二產、三產的互動融合。這樣形成的農業全產業鏈循環體系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而且使出租承包地的家庭勞動力和當地農民工經過企業培訓后成為農業生產工人和社區服務人員,在解決當地就業問題的同時,實現城鎮化。
(二)平臺:進行農業產業鏈的優化整合。按照波特“價值鏈”理論,所謂平臺就是把多種業務價值鏈所共有的部分進行優化整合,從而成為這些業務必不可少或最佳選擇的一部分,這種由價值鏈部分環節構成的價值體就成為一個平臺[4]。今天農業領域外讓人耳熟能詳的平臺企業——百度、淘寶、京東商城等,因為突破了傳統產業單向、直線式的成長模式,依靠其開放性與支持控制體系,在快速吸引壯大一方群體規模的同時,牽引著另外一方或者第三方群體的快速成長,從而推動平臺效應不斷放大。可以說,平臺就是對價值鏈先分解再整合的過程。價值鏈分解是指剝離價值鏈的某些環節,集中優勢力量從事創造價值最多的環節。價值鏈整合是指通過輸出技術、管理、資金、能力或者其他資源,使原有的價值鏈變得更為有效,并能帶來更大的價值[5]。因此農業領域內平臺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分解,有計劃地根據市場行為變化,安排各個環節由不同的單位甚至多個單位從事同一環節的生產經營,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有序化,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化,保障農業生產高效。同時,平臺企業通過整合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集中資源來突破與整個產業鏈升級相關的關鍵環節或共性技術研發,提升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技術能級,促進農業創新。此外,平臺企業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共同肩負整個農業生產與流通環節的安全監管,保障最終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整個過程中的安全。據此構建的整個產業鏈中的每一產業既互相聯系,又都能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創造了產品的多重增值空間。而且,由于整個產業鏈的運作都受平臺企業的監管和服務,因此,可保證農產品品質,包括安全、價格、生產地、銷售場地、時間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平臺名義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必須是有特色、有規模、有創意、有文化內涵、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平臺企業還可憑借其實力在產業鏈內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和規模化、集約化、設施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使得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緊密銜接,快速流動。此外,平臺企業的品牌培育和推廣還可使產業鏈上各個組織用統一品牌進行整合,通過多元化的媒介,打造精準、響亮的品牌。
因此,如果我們能將平臺模式運用到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必將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僅可以促進我國現代農業體系的高度整合,為各類涉農生產企業與組織生產與發展提供各種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與產品品質,而且通過平臺效應的發揮,還將大大拓展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空間與品牌的提升,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聲譽。
(三)政府:提供投資、服務和監管。為了避免傳統的由“企業+農戶”或由“政府+農戶”服務模式帶來的誠信度不高或政府負擔過重,需要在農業全產業鏈運營模式中引入政府這一主體。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平臺企業的可信任度,而且能有效監督平臺企業的運行。
從政府投資來講,在平臺企業成立之初,為了增強農業產業鏈上各環節企業對平臺企業的認可或信任度,引入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股東”參與,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成為股東。而隨著平臺企業的發展壯大,最終政府所占股份逐漸減少甚至退出。應該說,政府在這里的作用是扶持新興業態初創企業。從服務來講,首先是政府部門通過公共投入建設農村社區,包括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環境設施等社區硬件建設,社區組織、文化、衛生、治安和服務等社區軟件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定和諧的生活環境。同時,政府和平臺企業合作成立“農業服務系統",由政府各級農業相關服務機構和平臺企業內共同成立農業技術指導機構作為這一系統的組成部分,通過平臺企業內的專業技術指導機構來調配相關專門農業技術人員或機構為平臺內企業和農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從而促進農業技術的運用和農業的高效生產。從監督來講,政府既要監督平臺企業的運行,還要對整個農業全產業鏈各環節的進行監管,保證最終農產品的生態安全。
二、全產業鏈集聚運營模式的構想
(一)構成體系。按照產業集聚理論,全產業鏈上集聚的機構包括產前的種植企業基地、養殖企業基地,產中提供田間管理服務、標準監督服務以及物資供應服務的企業,產后加工環節的保鮮加工、食品加工、儲存加工、包裝加工等企業,流通環節的物流配送企業、冷通企業、渠道開發與維護企業,消費環節的專營店、商業超市專柜、電子商務、出口貿易等企業,還包括政府和平臺企業。
從組織模式上看,主導企業是由政府和企業合作成立的平臺企業,在平臺企業的引導下,整個農業產業鏈上的現代農業生產企業、農業生產配套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等被吸引到平臺內集聚發展,政府通過公共投入支出完成農村的社區建設,平臺企業或聚集在平臺內的服務企業通過平臺統籌安排為平臺內的企業和農戶提供融資服務、營銷服務和監管服務(見圖2)。
(二)運作方式。首先是政府部門通過公共投入建設農村社區,包括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環境設施等社區硬件建設,社區組織、文化、衛生、治安和服務等社區軟件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定和諧的生活環境。同時,政府還要注入資金到平臺企業,提升平臺企業的信任體系。其次是平臺企業要搭建各種服務平臺,為平臺內企業提供各種綜合服務,主要包括融資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品牌培育與推廣服務、信息收集與相關公共技術服務以及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服務等。第三,加入平臺內的企業和生產基地要完成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加工、流通和銷售。其中農業生產可采取專業種養殖基地(企業入資、農民入股)、農牧林漁專業大戶(企業入資、農民工化)、家庭農場(以家為單位農民創業)、農民合作社(與企業簽訂契約承包)的方式進行,農產品加工可通過龍頭企業為引領帶動相關中小加工企業集聚的方式進行,農產品流通可采取由平臺企業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統一部署、平臺內相關企業完成配送的方式。農業生產配套服務應由政府、平臺企業以及平臺內的相關企業共同完成生物農獸藥的研發和生產、有機肥料的研發和生產、病蟲害防治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以及其他配套服務的研發與生產。
三、保障全產業鏈集聚模式高效運行的措施
(一)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的制定與運行監督。首先要有質量意識。隨著競爭的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農業標準的國際化和采用國際標準,將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提高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水平,已成為提高一個國家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同時,買方市場條件下農產品競爭的實質是品牌競爭,而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名牌創建的必由之路。
圖1 全產業鏈集聚發展模式的機構構成
因此,政府、企業和農戶都應有質量意識。即圍繞優質高效農業,按照全產業鏈集聚運作模式,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全過程以及操作環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逐步形成與國際、國家和行業相配套的標準體系。并將這一標準體系在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推廣、應用和監督等。
(二)建立農業全產業鏈的內部循環體系。圍繞“三農”建設,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工作,在以平臺企業或組織為主導的農業全產業鏈體系內形成一整套循環農業技術和模式,形成包括節水技術、節地技術、農業環境工程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清潔生產技術、農業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等在內的循環農業發展技術支撐體系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推廣和應用,建立并嚴格實施權威、統一的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全程的物流監控體系,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源頭潔凈化、生產經營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控化,打造安全、閉合的現代農業循環體系。
(三)加強流通環節監控。要保障農產品的安全高效,按照全產業鏈集聚運營的思路,除了保障生產環節的高效安全外,流通環節的高效安全也是非常必要的。且在當前農產品安全消費者信任缺失的情形下,除了政府、企業部門對農場品安全的監督外,可以讓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安全的監督中。對此,采用像物聯網這種能讓消費者及時了解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全過程的技術,既有利于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與對營銷終端大品牌的認可,還可以資源整合為手段建設集運輸、倉儲、配送等服務為一體的農產品物流骨干系統,實現全程可控可追溯,保障農產品安全高效的流通。
(四)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政策法規上,政府要制定嚴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并協同平臺企業或組織對平臺內各機構進行監督。并將那些不遵守平臺規定的企業剔除出平臺,同時吸引致力于提升質量安全的企業進入平臺。而且,通過政府建立信任體系,整合從生產基地到銷售終端的各個環節的各類專業化企業,不僅打造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閉合體系,還可以通過整合系統的統一協調最大可能提高集聚體系的運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