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環境科技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發表時間:2023-10-13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鐘寰平
生態環境部日前召開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部署安排,切實把改革任務謀劃、推進、落實到位,不斷增強生態環境科技有效供給,以生態環境科技支撐美麗中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生態環境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部在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大氣重污染成因機理分析、“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理論問題與核心技術瓶頸;在培養科技人才隊伍、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切實發揮了科技創新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深水區,面對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新部署新要求,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手段已難以適應,亟待通過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破解難題,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這要求我們必須從源頭、結構著手,在關鍵領域、關鍵認知、關鍵技術上找到新發現、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為高水平保護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更高效率、更小代價、更低資源投入,推動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通過開展“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污染成因機理被全面查清,得益于此,北京市PM2.5的改善程度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這啟示我們,要不斷加強重點領域基礎科學研究,破解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在理論方法、成因機理、過程路徑等方面解決一批基礎性重大問題。同時,做好關鍵技術攻關,強化數字化治理科技支撐,實施系列重大科技行動,以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的科技支撐能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是永葆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力的重要支撐。要夯實美麗中國建設人才保障,完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育生態環境領域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完善科技人員分類管理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提高生態環境科技服務水平,讓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才能真正發揮價值。面向經濟主戰場,生態環境部聚焦行業企業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創建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組織開展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送科技、出實招、解難題。各地也要積極探索建立政產學研用聯動、央地協同的合作模式,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強調要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并把科技支撐作為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進行部署安排。我們要將其作為進一步做好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強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