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紀文:全國生態日的設立,意味著什么?
發表時間:2023-09-08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3年第3-4期合刊
作者:常紀文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
作為曾經參加浙江省生態省建設評估的親歷者和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的研究者,我覺得依照國家法定程序設立這一國家全民活動日,順應了各方面的期盼,既是對我國前期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歷史總結,也是對未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的全民部署。
一、全國生態日的設立是對我國前期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歷史總結
2003年1月28日,原國家環保總局正式批復浙江省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同年6月27日,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定》。同年7月11日,浙江省召開生態省建設動員大會,會上簽訂 了《2003-2007年省市長生態省建設目標責任書》。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出席此次大會并作動員講話,強調生態省建設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浙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年8月 19 日,浙江省政府印發了《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浙江省從此掀起了建設生態省的熱潮。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這一論斷的指導下,浙江省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環保工程項目,推進生態修復,強化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加強重點流域和重點地區的環境綜合整治,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綠色發展轉型,目前浙江省已成為全國綠色共富的示范省。2019年上半年,經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評估,生態環境部專家驗收組對浙江省生態省建設的成就予以高度肯定,一致同意浙江省提前兩年通過生態省建設驗收。這說明,在浙江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得到了實踐的充分檢驗,8月1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國情,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持續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基礎上進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具體來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了以下四個轉變:一是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二是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三是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四是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在這些轉變之中,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質量更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這說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實踐中經得起我國歷史的反復檢驗,其正確性和指導性已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識。
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時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斯?姆蘇亞到會指出“中國在應對國內空氣污染方面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領導力”,這說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由浙江走向全國,其實際成效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充分肯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說明其在國家層面是一個值得全國紀念的日子。
二、全國生態日的設立是對我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的全民部署
6月5日既是聯合國確立的世界環境日,也是我國的《環境保護法》確立的環境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在每年的6月5日,我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共進,提升全球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偉大的歷史斗爭和艱苦奮斗,通過中國式思維和中國式方法,解決了中國本土現實的一些重點和難點生態環境問題,打通了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所面臨的一些卡點和堵點,并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走本土化的綠色發展道路提供了可以參考和借鑒的中國方案。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中國自己選擇的,是中國自己探索的,也是中國自己堅持的,為此我們既需要記住這個科學論斷提出的日子,也需要在這個日子采取得力措施,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上升為全民觀念,落實為全面行動,在實踐中呈現蓬勃生機和活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環境日之外決定設立全國生態日,順應了各方面的期盼,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性基礎性法律《環境保護法》,將全國生態日鞏固進法律。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等黨和國家文件提出了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實現和2050年美麗中國全面實現的宏偉目標,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并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低碳發展戰略。為了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按照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要求,一以貫之地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地位,增強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2023年的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兩山”理論提出地浙江省湖州市舉行,各地結合實際舉行了多項活動,有關媒體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公園建設等成效予以了報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進一步發揮全國生態日的生態文明建設引導等作用,需要國家與地方創新工作方法,采取既接 “天線”也接“地氣”的宣傳教育方法和工作措施,展示國家和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成效與現實挑戰,傳播各地生態產品價值系統性實現的成功案例,倡導各地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成功做法,宣講生態環境違法犯罪的反面典型及其危害。通過宣傳教育,既深化關鍵少數人群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水平,也加強社會大眾對生態文明的感性認知,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強化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不斷提高國家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在不斷提升的獲得感中增強對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思想認同、制度認同、方法認同和文化認同。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向國際社會宣講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好故事,更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