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強:一個牧民投身環保的故事——秋訪三江源
青海新聞網訊 囊謙縣毛莊鄉奔康利民合作社里,藏族婦女索吉嫻熟地用羊毛編織著氈帽,索吉編織的這些氈帽是前幾天西藏方面下的訂單,總共有50頂,全部要在這個月編織完成,編織的產品在保留了藏族傳統編織技藝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現代時尚元素。
“以前就呆在家里,沒有牛羊,更沒有穩定的收入,來到合作社,經過培訓,就能編織藏族最傳統的手工藝品了,每年有上萬元的穩定收入。”索吉忙著手中的活說道。
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使一大批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牧民搬離了草場。為了讓這些牧民在搬進城鎮后有一技之長,有謀生的出路,黨和政府想盡了辦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正是在有關政策和措施的引導、鼓勵下,囊謙縣毛莊鄉牧民永強開辦了奔康利民合作社,引導農牧民群眾轉變以往“跟著牛羊走、圍著草山轉”的生產方式。奔康利民合作社,顧名思義,就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幫助牧民進行手工藝品編織培訓,帶領牧民共同增加收入。
索吉僅僅是合作社廣大編織婦女中的一員。
奔康利民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起初,合作社租了50畝荒廢多年的耕地種植芫根,再把芫根加工成飼料,對牛羊進行圈養,這樣就減輕了草場的壓力,達到了草畜平衡。
隨后,合作社開始了婦女傳統手工藝品的編織培訓,這是合作社10年發展規劃中的一項。永強制定的合作社發展10年規劃,其中包括婦女培訓、殘疾人培訓、社會待業青年培訓各三年。
合作社現有33名婦女,她們用羊羔毛編織口袋,編織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編織裝飾色彩濃艷、紋樣淳樸的放牧用的拋石繩;編織富有節奏感的花邊腰帶……這些格調質樸的工藝品,已經深深融入了藏族文化特色。
發展合作社,幫助牧民群眾增收致富不是永強的最終目標。永強是通過合作社來發展他的生態環保事業。
永強每年都會將合作社的盈利拿出一大部分用于環境保護,他深知廢舊電池對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嚴重的。因此,他在合作社的門市部開展了“廢舊電池換文具”的活動,只要毛莊鄉的家長或學生拿著一塊廢舊電池到合作社門市部就能換到鉛筆、橡皮和本子,他想以此使地處瀾滄江上游的孩子們從小就樹立起生態保護的意識。
在永強的組織下,毛莊鄉的25個行政村都建立了環保組織,各村的環保組織定期到草山林場撿垃圾、巡山護林、保護野生動物。永強還不定期從公益基金中拿出資金給環保組織作為經費。“雖然給的錢不是很多,也就是給車子里加油,但目的是讓牧民群眾有保護三江源生態的意識。”永強說道。
不止這些。合作社成立后,永強和他的伙伴們用了三年時間,在毛莊鄉鄉政府所在地大規模植樹,三年時間植樹3000株。如今,這些樹木已經長大,綠樹成蔭,為毛莊鄉增添了不少綠意。同時,他們還在毛莊鄉加多卡建立了垃圾焚燒點,每到冬季,各個村都會將垃圾運到加多卡焚燒。
毛莊鄉牧民群眾,轉變生產方式,用自己的雙手撐起了小康夢,編織了綠色夢,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們一定會走上一條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