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評選結果公布
發表時間:2025-03-14
來源: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
由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舉辦的“2024年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評選結果于近日公布。
一、江西出臺《關于全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決定》《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西建設的實施意見》
2024年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全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決定》,江西省成為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出臺此類決定的省份,旨在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同年6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發布了《江西省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該文件明確了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以及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走在前列的目標。文件依據本省實際情況,提出了實施綠色轉型、實現重點領域碳達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培育生態文化等七大行動。這些行動具體涵蓋了21項重點任務和50項重點工作。
2024年6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西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加快推進美麗江西建設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指南。該實施意見正文涵蓋目標要求、主要任務和組織實施等三大核心板塊,附件詳細列出了重點任務清單。
二、《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頒布實施,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管理局正式掛牌
2024年4月,經中央編辦批準,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實行由江西省、福建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領導的管理體制,以兩省人民政府為主導。
2024年5月30日,江西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并一致通過了《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該條例共包含七章六十三條,從下面六個方面對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治理與保護工作作出了詳細規定:理順管理機制、規范規劃建設、強化保護管理、促進發展共享、實現贛閩協同治理以及完善保護機制。同年9月25日,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管理局在鉛山縣正式成立并掛牌。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五個國家公園之一,具有獨特的地位,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國家公園。
三、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成功換屆
2024年12月9日,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以下簡稱研促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南昌召開,會議代表共計200人。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張波、省水利廳、省民政廳、省科協領導出席并致辭,研促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陳達恒作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大會審議通過了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財務報告、《章程》及《會費收取標準與管理辦法》。省政府黨組成員陳小平當選第三屆理事會會長,吳義泉、石晶、陳偉、修慶華、張潔、彭毅、梁必玦、張少巖、洪余和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副會長,吳曉彬同志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秘書長。陳小平會長對省研促會換屆后的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他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全力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決定,認真謀劃未來五年工作,充分發揮研促會職能作用,推動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事業開創新局面、再上新臺階,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四、江西兩地榮獲世界級殊榮,武功山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婺源石堨入選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024年3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江西武功山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這是江西省繼廬山、龍虎山、三清山之后,入選的第4個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并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武功山世界地質公園位于萍鄉、宜春、吉安三市交界處,地處羅霄山脈北段,面積為1470.82平方公里。該區域擁有近300處地質遺跡,以花崗巖穹隆、高山草甸、峰林、瀑布、環狀溫泉鏈為主要特色。自古為江南三大名山之一,有“衡首廬尾武功中”之美譽。
2024年9月3日上午,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婺源石堨成功入選,為江西省再添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婺源石堨成為繼2016年泰和槎灘陂、2019年撫州千金陂、2021年潦河灌區、2022年上堡梯田“申遺”成功后,江西省第5個“申遺”成功的古代灌溉工程遺產。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處,江西位居全國第二。婺源石堨在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歷史之悠久、傳承之經典,自然原真性、體系完整性及系統完善性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國內外其他地區,堪稱世界灌溉工程中的稀世珍品。
五、江西省創新珍稀鳥類保護機制:皖浙贛三省四地攜手成立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共建聯盟,藍冠噪鹛國家保護研究中心亦成功獲批
2024年1月19日,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景德鎮市浮梁縣、浙江省錢江源國家公園、安徽省休寧縣,三省四地攜手成立江西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共建聯盟,旨在簽訂《生態共建公約》及《生態共建倡議書》,確立信息互通機制、生態共治機制、資源共享機制三項核心機制,以期有力推動綠色產業升級轉型,深度挖掘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實現區域間高效協同,凝聚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同年3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批復,同意在江西省設立藍冠噪鹛國家保護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的設立,與此前成立的“婺源藍冠噪鹛保護中心”以及授予的“藍冠噪鹛之鄉”稱號相輔相成,進一步強化對雀形目鳥類,尤其是藍冠噪鹛的保護與研究力度,助力婺源構建藍冠噪鹛全方位保護體系,成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典范例。該研究中心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江西省合作共建,依托江西農業大學設立,致力于全面提升藍冠噪鹛的保護研究水平,重點開展科研、救護、繁育及宣傳等工作。
六、浮梁縣成立全國首個陸生野生動物司法保護基地
2024年11月22日,全國首個陸生野生動物司法保護基地在浮梁黃字號黑麂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揭牌成立。該基地由浮梁縣人民法院、浮梁縣人民檢察院、浮梁縣公安局、浮梁縣林業局共同設立,基地內設有浮梁縣黑麂保護示范點。相關單位簽署了《關于建立健全陸生野生動物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建立了轄區內陸生野生動物司法保護機制,通過建立預防預警、打擊犯罪、公益訴訟、案后修復四個方面工作機制,進一步探索協同治理的機制路徑,形成了對陸生野生動物全流程長效保護新模式。
七、江西生態環境領域推出創新舉措,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成立國內首個生態環境領域省重點實驗室聯盟
2024年4月江西省印發了《江西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全省各設區市及贛江新區紛紛制定并發布了“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積極開展“無廢細胞”建設,江西省“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100%,擂響了全域“無廢”的戰鼓。加快“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固體廢物領域落實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以來,江西省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水平持續提升,“無廢細胞”數量不斷增加,“無廢”理念逐漸普及,多項“無廢”舉措得到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無廢”辦的認可,群眾“無廢城市”建設參與率明顯提升,江西省“無廢贛凈”形象漸入人心。
2024年9月7日,江西省在南昌成立生態環境領域江西省重點實驗室聯盟,聯盟由12家生態環境領域省級重點實驗室組成,是全國生態環境領域省級重點實驗室聯合的首創之舉。聯盟聚焦生態環境領域關鍵問題,形成支撐全省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為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西提供堅實科技保障。
八、江西率先打造全國“生態旅游”氣象服務IP品牌,首次建成全省高精度溫室氣體觀測網
江西省氣象局通過構建生態旅游氣象服務IP,創立“玩轉氣候密碼”和“跟著天氣去旅行”品牌,打造“一縣一品”氣象標識地,并借助國家級平臺宣傳江西優質氣候生態旅游資源,從三個維度創新氣象宣推模式。新模式引領社會大眾關注四季生活場景,依托氣象或物候景觀預報,開展賞月觀星、花期摘果、避暑旅游、生態康養等活動,并輔以人性化的中暑、流感風險等“提醒”。此舉助力當地政府打造“全國避暑消夏好去處”,推動建設“中國云霧之都”“天然氧吧氣象公園”,并承接第三屆中國氣象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全國首屆避暑消夏發布會等國家及行業活動。新的氣象宣推方式獲得政府、大眾和媒體的廣泛認可,覆蓋近470萬人次。其中,江西氣象服務在文旅康養領域的成果于2024年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展出。
江西省氣象局分三批建成11個設區市全覆蓋的全省高精度溫室氣體觀測站與1個碳13同位素高精度在線觀測站,構成了全國領先、江西省首個溫室氣體高精度觀測網,為江西乃至全國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減排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并運用于我國首個基于“自上而下”方法的碳源匯監測核查支撐系統(CCMVS)。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江西省碳源匯客觀化監測核算能力,開展了全省5km分辨率碳收支定期監測核算,承擔了省內重點企業碳排放核查和農業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并獲省部級領導高度認可,為政府制定減排目標、規劃低碳發展路徑等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九、江西水資源管理取得重大成效和突破,實現國家最嚴格水資源考核六連優并獲通報表揚;江西水土保持“顏值變現”開啟新路徑
國務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江西2023年度再獲優秀等次,實現“六連優”,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第五歷史最好成績。3個工業企業、5個工業園區榮獲國家工業企業、工業園區水效領跑者,全省節水載體創建超1.4萬余個。開展“節水貸”融資服務,累計發放“節水貸”超6.8億元,惠及企業64家,最長貸款年限26年,單筆最大融資金額2.61億元。通過國家和省級交易平臺完成水權交易395宗,交易水量超15813萬立方米。江西水資源管理(節約用水)工作和水權水市場改革呈現長江流域領先、南方勢頭強勁的格局。得益于卓越的水資源綜合管理,2024年江西省水利系統成功應對了水旱災害的挑戰,實現了無一水庫垮塌、無一堤防決口、無重大人員傷亡以及無重要基礎設施受沖擊,確保了城鄉供水的安全穩定。
2024年12月10日,江西省首批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儀式在南昌舉行,交易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共3類5個項目,總交易金額1742.89萬元。本次集中交易項目為上饒市廣豐區排山鎮祝家塢馬家柚基地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經營權、寧都縣旱腦小流域水土保持文化服務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權、武寧縣渡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旅游康養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權、遂川縣巾石項目區水土保持項目碳匯減排量、資溪縣大覺溪流域南源水土保持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權。這些生態產品的成交為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提供了經驗,標志著全省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試點探索走向全域推廣。
十、江西省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持續保持中部領先、全國前列,生態質量指數居全國第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在聯合國第29次氣候變化大會推介
2024年11月18日至20日,江西省生態環境廳選派代表參加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上,江西代表團向全球分享了本省在水環境治理與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方面的獨特做法和實踐成果,涵蓋優化水資源管理、完善防洪排澇設施、提升城市韌性等多項舉措,充分展示了江西省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積極行動和顯著成效,代表中國城市向世界展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智慧成果與堅定決心。此次是江西省代表團首次在聯合國會議上宣傳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標志著江西省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實踐成果日益顯現,江西省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正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