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發布2015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十件大事
1.“兩山論”成為治國理政重要理念
2015年8月,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十周年。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鎮余村考察時提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9天后,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評論。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際場合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進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重要文件,成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當前,“兩山論”日臻完善,深得人心,極大地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未來,引領中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2.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中央就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專題部署的第一個文件,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和制度體系,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突出體現了戰略性、綜合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3.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藍圖繪就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及其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等8個方面的改革,相繼出臺了6個配套方案,包括《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推出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具體措施。“總體方案”加上相關配套方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4. “十三五”規劃《建議》凸顯“綠色發展”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成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理念集合體。其中,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有利于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5.“水十條”正式出臺
2015年4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行動計劃突出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思路,堅持系統治理、改革創新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原則,突出重點污染物、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科技的支撐作用和法規標準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為配合“水十條”的真正落地實施,各個省份也紛紛提出地方版的“水十條”,全面打響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6.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亮點紛呈
2015年,環保部聯合相關部門舉辦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評選活動,對總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樹立典型,試點示范實踐創新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國家有關部門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批準45個地區開展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環保部正式印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指標和管理規程,住建部等在16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國家海洋局批準12個地區為第二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一些地區從本地實際出發,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發揮主動性,建立協調機制,構建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年會、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福州年會成功舉辦。
7. “鐵腕治污”打出組合拳
2015年1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相關部門深化改革,嚴格環境執法,“鐵腕治污”全面推進。重拳整治環評“紅頂中介”,鏟除環評領域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開展環保綜合督查、環保約談,督促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履行環保職責;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協調配合機制,環境司法取得重大進展;環境保護部、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環境違法案件聯合掛牌督辦;檢察機關重點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案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全力推進污染治理,“大氣十條”、“水十條”狠抓落實,加快編制《土十條》,總量減排任務提前完成,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持續加強。
8. 生態文明建設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新活力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講話中提出,“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11月30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主席莊嚴承諾,“鑒往知來,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多種手段,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
9.“一帶一路”打造綠色絲綢之路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強調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各有關方面緊緊圍繞大局,積極參與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央有關部門建立了工作領導機制,出臺落實“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意見,生態環保等一批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帶一路”建設實施方案銜接工作基本完成,正陸續出臺。“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推動人文交流,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綠色、和諧、共贏的現代絲綢之路。
10. 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發布
2015年8月,經過三次審議,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87年,在1995年、2000年先后做過兩次修改,距離本次修訂已有15年。修訂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共設八章129條,對大氣污染防治標準和限期達標規劃、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重污染天氣應對等內容作了規定。新法強化了地方政府責任,加強了對地方政府的監督,對重點區域聯防聯治、重污染天氣的應對措施也做了明確要求,法律還增加了建立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氣的預警和應對等內容,提高了對大氣污染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協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各省(區、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全部建成,北京等地發布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