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古柏林,何以守護千年?
發表時間:2024-06-05
來源:新華社
作者:張厚美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九寨天下奇。”這是人們對“四川四絕”風景的贊譽。劍門關天下聞名,在同一區域內與之相互依存、歷史更為悠久的翠云廊,是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長、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存世時間最長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上萬棵古柏歷經風雨滄桑,如一條綠色巨龍盤臥在劍門山脈的山巒溝壑間,被譽為“蜀道靈魂”,成為天人合一的自然奇觀。
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翠云廊考察時指出,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翠云廊古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代、一日之功、一人之力,而是靠代代種、屆屆管、人人護。翠云廊的植樹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漢,其后歷代都有在官道兩旁種植樹木的傳統。歷朝歷代官府均發布植柏護柏的政令,劍門山區百姓也都把植樹護路當作行善積德的義舉。這些平均年齡1000歲的古柏,見證了時間流淌,承載著歷史變遷,講述著千百年來的華夏傳奇。這段千年接力,生動詮釋了潛績和顯績的內在統一,蘊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政績觀、綠色發展觀。如今,劍閣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創新推出了“一樹一檔”掛牌保護、“一樹一策” 科學救護、“一樹一人”日常巡護、“交樹交印”相習成風等保護措施,讓蜀道上的千年古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一樹一檔”掛牌保護
古樹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和經濟價值。柏樹在中國分布極為廣泛,北到內蒙古、吉林,南到廣東、廣西,都有其挺拔峻峭的身姿。
在川北大巴山中,柏樹為什么長得如此茂盛?這與當地的土壤有關。堿性土壤是柏樹的生命之床,劍閣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壤環境,微堿性土壤占比達77.25%。同時,當地的氣候也適宜柏木的生長。
翠云廊植樹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歷代都有在官道兩旁種植樹木的傳統。當地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大規模植樹就有6次,其中宋明兩朝的種植規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寧宗都頒布了關于沿官道植樹的詔令,明正德年間的劍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線植柏達數十萬株。清乾隆時期,官員、詩人、書畫家張問陶從老家遂寧往來北京,幾乎都沿金牛道經行劍門一線,在劍州境內留下了約20首詩作。其約作于乾隆五十四年的《劍州官道古松歌》一詩,就有“細看懸佩書官字”一句,可見最遲在清乾隆晚期,劍州官府就已對翠云廊古柏懸掛帶有“官”字的木牌進行保護管理,側面證明了翠云廊古柏掛牌歷史距今至少有240年。
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樹,逐漸形成了以古柏為主、綿延數百里的林蔭大道。翠云廊沿途有古樹名木42種20973株,其中柏木20391株,占比達97.2%。這些樹平均樹齡1050年,最“年長”的“劍閣柏”和“帥大柏”樹齡約2300年。
劍閣縣按照“一樹一檔”的要求,對古樹進行全面普查并掛牌保護,逐株定位、標號、登記,采集坐標、樹高、冠幅、胸徑、樹齡等信息,建立電子信息檔案,實行身份化識別管理。翠云廊每株古柏都有一張“身份證”,上面都有二維碼,掃描后可看到古柏的身份信息、歷史典故、保護措施等內容,還可以看到責任單位、管護單位及管護負責人的姓名和電話。當地還組建了古樹名木專家庫,對全縣古樹名木進行鑒定,實現省、市、縣認定審定“三級管理”。劍閣縣構建縣、鄉鎮、村組、網格員“四級”樹長組織體系,創新建立蜀道古樹保護“林長+樹長”模式,根據古樹名木的分布和鄉鎮區域,劃定12個縣級樹長責任片區、45個責任段。嚴格落實“定樹、定人、定責” 制度,逐株掛牌編號,劃定責任到人。
二、“一樹一人”日常巡護
一棵古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在翠云廊,每一株古柏都有專人管理。翠云廊自然保護區有專職護林員50名,每天穿梭林間開展日常巡護、森林防滅火、病蟲害監測預報等工作,管護該段的7803株古樹。生態護林員除了觀察樹木生長狀況,清理枯枝樹葉、白色垃圾外,還會分時段開展重點巡護。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重點是防火,3月到4月的重點是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夏季則巡查是否有因天氣造成的損害。一旦發現古樹有異樣,就立即上報,及時處理,確保每一棵古柏都安全健康。
生態護林員還會向游客宣傳古柏保護知識、講解古柏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古柏、保護古柏。劍閣縣還組建了兩支志愿者隊伍,一支是由古蜀道沿線9個鄉鎮及法院、檢察院、公安、應急、林業、生態環境等部門97名青年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另一支是由6個中小學校65名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和少先隊輔導員組成的“柏小青·護蜀道”青少年志愿服務隊,與218名“樹長”一起,常態化開展古柏保護。
三、“一樹一策”科學救護
掃描古柏“身份證”上的二維碼,就能查閱古柏的電子檔案。樹高、樹徑、品種、位置經緯度等信息一目了然。身份化的識別管理模式,實現了對古柏生態環境、生長發育和保護現狀的動態監測,便于對長勢衰弱的古柏制定“一樹一策”的保護措施。
近年來,劍閣縣聘請四川省林科院、省林勘院、四川大學、川農大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對蜀道沿線古樹開展了全覆蓋“體檢”。按照“識別一批、保護一批、救治一批”的原則,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開展“健康普查”,對翠云廊長勢瀕危衰弱的古柏制定“一樹一策”復壯救護方案,采取地上環境綜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進行辨證施治。自2020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00余萬元,采取防腐修補、砌石填土、圍欄保護和支撐加固等措施復壯救護古樹394株。針對古柏樹齡長、脆性大、面臨蟲害等問題,累計整合項目資金3000余萬元,對全縣境內古柏砌石填土3500余株、防治白蟻1800余株、支撐加固337株,此外還投入30萬元資金為古柏購買保險。
劍閣縣還積極募集社會資金參與古柏保護工作,讓古柏在“私人訂制”的環境中健康生長。已經有四川國光園林科技有限公司、廣安發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認養古柏60余株,募集資金50余萬元。
四、“交樹交印”相習成風
千余年來,歷朝歷代均發布植柏護柏的政令,先后出臺“官民相禁剪伐”等護林制度,尤其是明代的“交樹交印”制度,稱得上是我國古人算“生態賬”的生動實踐。自古以來,當地百姓也把護樹、護路作為一種造福子孫的美德,即使在苦難的時候,也沒有砍伐這些古樹。為更好地保護古柏,散居在翠云廊景區附近的10多戶80余人被統一搬遷,他們也沒有一絲抱怨。正是制度的有效約束和群眾的有力保護,才讓翠云廊得以延續千年。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正式將縣(區)、鄉(鎮)行政首長離任時對古柏保護情況進行工作交接的要求以立法形式固定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劍閣當地已完成2次縣長離任交接和20余次鄉(鎮)長離任交接。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生態環境局)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