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有哪些要點?
發表時間:2023-11-21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3年第3-4期合刊
作者:王文琪 包存寬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亮麗底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統籌推進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可以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聽天由命”的自然中心主義和“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全球性挑戰的高度生態自覺和強大智慧,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當前,“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我們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正確認識與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為保障,全面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歷史的永恒話題,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因自然而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主動的,自然是被動的。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科學認識、準確把握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防止破壞自然并可能由此帶來的對人類自身的傷害,才能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并采取主動保護自然的行為,自覺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進行管控、約束、規制、調整,把經濟活動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目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基本理念
作為剛剛邁入高收入國家門檻的發展中國家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必須在發展中解決包括生態環境問題在內的所有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始終如一推進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是新發展理念之一,是破除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所導致的環境問題的關鍵所在。
要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生態優先意味著以生態制約和規制發展、以生態規律塑造發展、以生態價值評判發展。節約集約從資源利用延展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彰顯生態文明和高質量發展服務效能的重要手段。綠色低碳是更寬泛、更深遠意義的生態環境保護,旨在破解全球環境氣候與人類生存和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創造更大空間。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需要將“綠色”貫穿于“發展”之中,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作為發展的“龍頭”,發展規劃的生態化是引領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前提;產業、能源和交通運輸三個結構的調整優化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根本性源頭;包含生產與生活各方面和全過程,涵蓋政府、企業與公眾各類主體,實現全自然要素和物質、材料、產品、服務使用利用的全面節約,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建立綠色政策標準、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研發推廣節能降碳技術、促進綠色消費,是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根本體現。
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引起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采取預防與治理措施是關鍵。因此,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保障。
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通過環境治理制度體系的構建、完善和運作,使制度理性、多元共治、生態正義、生態民主等理念滲透到環境治理實踐中并引起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組織方式、行為方式等的深刻變革,進而提升環境治理能力、構建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由傳統環境管理向現代環境治理轉變的過程。一方面,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動態的現代化。它在社會推力、拉力和壓力綜合作用下,不斷調適環境治理模式、手段,不斷將環境治理的理念、目標、制度等轉化為環境治理效能,使環境治理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矯正、反饋并重構合法性。另一方面,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是全方位的現代化。它包括環境治理理念、制度、實踐等在內的整體性、協同性變革,是對傳統環境管理理念的揚棄。
推進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需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在理念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制度上,始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系統,協調制度間的相互作用,形成制度合力,建立、完善持續改善環境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王文琪,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包存寬,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上海市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模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