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存寬:雄安新區應打造生態文明試驗區
中共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被稱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習近平強調,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以“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綠色發展動能、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雄安新區的設立,將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由此可見,雄安新區與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目標高度契合。
雄安新區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且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這些都是雄安新區的優勢所在。此外,雄安新區還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有“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淀是雄安新區的核心水系,未來雄安新區的開發建設須始終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的目標進行;另一方面,作為中央決策重大部署,雄安新區無疑是國家新區的升級版,應承擔起為其他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創造經驗、提供示范的重任。
筆者認為,新區開發建設應謹記緊湊、適度原則,超越理論上的所謂承載力或容量的計算。在不同的空間尺度,比如整個行政區域、新區的規劃控制區域、新區的建設區域及建設區的不同功能區,以生態紅線不突破、污染總量不增加、環境質量不下降為最低要求,不可盲目、貪大。建議將雄安新區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并從以下5方面率先開展試驗或試點。
第一,將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作為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主體相關決策的依據與行為規范。
一方面,通過生態環境規劃與戰略環評等政策工具,建立引導與約束政府重大決策行為的環境保護機制,將生態文明理論具體化為政府決策的依據;另一方面,通過生態環境規劃與戰略環評,形成各級政府、各部門以及企業、社會協同推進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各級政府部門各類行為主體的決策,須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以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為指導,慎重決策、科學決策、綜合決策。
第二,開展空間規劃試點,明確劃定“三個空間”、確定“兩個邊界”。
雄安新區須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2015年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并明確要求通過空間規劃劃定“三個空間”,即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確定“兩個邊界”,即開發邊界、保護邊界。
“三個空間”的劃定是柔性的,每類空間的性質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的,每類空間有其主導功能。同時,每類空間都應是動態的,并非一成不變的。
“兩個邊界”應是剛性的,不僅要對需要保護的對象或范圍(如白洋淀及其周邊一定范圍)嚴防死守,確保保護邊界不被突破,而且要對新區各類開發活動進行有效管控,確保開發活動不過界。雄安新區應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實現自然生態空間的統一規劃、有序開發、合理利用等。
第三,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彰顯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力量。
雄安新區建設應著力于生態安全保障、生態產品與生態服務供給、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尤其要解決影響群眾健康、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應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為目標,以體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為重點,這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的重點,也是實現上述兩大目標的路徑和方法。
雄安新區要探索建立統一高效、聯防聯控、終身追責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建立健全體現生態環境價值、讓保護者受益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及對應生態和資源問題的制度等,以彰顯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力量。
第四,以人為本,解決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民生問題。
中央明確雄安新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并“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開展雄安新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綠色發展動能、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此,應堅持以人為本,一方面,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標準或準則;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生態文明建設要依靠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要重點解決社會關注度高、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資源環境問題。這既可以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獲得感,又是雄安新區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優勢資本。
第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吸引各類資本進入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
雄安新區的發展和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需有效整合政府、市場與社會各方力量。日前,26家央企集體發聲:“雄安新區建設不缺席,與發展政策同頻共振。”這彰顯了央企的社會責任或政治敏感性,但央企的市場主體地位和經濟人角色也預示著其對雄安新區美好“錢景”的期待。如何將逐利的資本吸引到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著實考驗著雄安新區建設者的智慧。
為此,需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探索建立綠色金融機制,吸引各類資本進入生態與環境保護領域。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