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企業渣中再“淘金”
發表時間:2014-11-27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霍桃

山東省招遠市淘金小鎮全景
在我國700多座黃金礦山中,年產量低于0.5噸的小企業約占70%,普遍存在技術水平落后、單位礦石物能耗大、資源綜合回收率低,水污染、植被破壞、尾礦庫崩潰等環境問題頻發。
2014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日前在天津舉行,受國際金價持續下跌的影響,參會代表紛紛表示壓力巨大,行業已進入微利時代。
中國黃金協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將不會再持續,微利市場將逼產業轉型升級,礦業企業進入了新一輪的洗牌期。
山東中礦集團副總經理唐廷雙也認為,粗放經營難以為繼,黃金企業要在轉型中尋求新的“發展紅利”。
黃金行業面臨資源環境多重挑戰
產業發展長期依賴資源高消耗,劣勢逐步顯現;新的黃金資源稅和環境保護費改稅等政策即將實施
去年,中國黃金產量達到428.16噸,連續7年居全球第一,黃金消費量1176.4噸,超過印度成為最大黃金消費國。但我國黃金行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卻也不容小覷,近10年來支持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要是生產要素的高投入和資源的高消耗。
目前,在我國700多座黃金礦山中,年產量低于0.5噸的小企業約占70%,普遍存在技術水平落后、單位礦石物能耗大、資源綜合回收率低,水污染、植被破壞、尾礦庫崩潰等環境問題頻發。
記者了解到,平均1噸礦石經過采礦、選礦、冶煉后,最終只能提取出不到2克黃金。據估算,大約25噸礦石中可選1噸金精礦,其余24噸礦石則成為尾砂,而選出的金精礦,需要加氰化鈉把黃金融化為液體提取,會產生氰化尾渣。
在談到黃金資源的現狀時,專家認為,國內黃金礦產分散,中小型礦多、伴生礦多、貧礦多。經過多年開采,資源稟賦條件好、易開采、品位高的淺部資源越來越少,資源劣勢逐步顯現,“好吃的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黃金業界普遍認為,國際黃金行情持續震蕩,投資交易風險加大,給國內企業效益增長帶來阻力。當前中國黃金企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礦山周邊環境復雜多變,黃金行業勘探和開發成本進一步增加。
此外,新的黃金資源稅政策、營業稅改增值稅、環境保護費改稅等財政政策即將實施,對國內黃金企業也會形成一定的沖擊,同時影響企業的融資。
與會代表認為,推進黃金產業轉型升級,不僅符合企業拓展生存空間的要求,更是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打造多元、環保、具有競爭力的循環產業體系,才能使黃金行業和企業破解發展困境。
25萬噸氰化尾渣如何創收8000多萬?
攻克關鍵技術,建設多元素回收車間,每年可創造經濟效益2.2億元
唐廷雙介紹說,中礦集團每年僅氰化尾渣產生量就超過20萬噸。之前,因缺乏關鍵技術,氰渣曾以1~2元/噸的價格銷售給下游企業,不僅資源浪費,也增加了氰渣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二次污染的風險。
“經過多次試驗,我們攻克了從氰化尾渣中高效回收多種元素的技術難題,建成多元素回收車間,形成了金精礦—氰化—氰化尾渣—回收多元素—廢水循環利用—無害化硫礦的產業鏈。”唐廷雙說,從氰化尾渣里回收多種元素,相當于再造了一個選礦流程,一年有幾千萬元的收益。
目前,中礦集團的氰渣多元素回收車間年處理氰渣25萬噸,回收銅878噸,鉛559噸、鋅659噸、氰化鈉57噸。這條總投資約3500萬元的北截金礦多元素回收車間生產線,如今每年產生經濟效益高達8000多萬元,也讓氰化廢渣成為“富礦”。
同時,中礦安全高效低貧損采礦、有價元素綜合回收、零排放氰化工藝、生態化冶煉、“三廢”減量化與資源化及礦山環境治理等創新性技術成果,每年可創造經濟效益2.2億元(2001年以來,累計創造11億元),使中礦集團連續10年位居中國黃金行業經濟效益第一名。
2010年,中礦集團《黃金礦山循環經濟及生態工業關鍵技術集成研究》項目分別通過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現場評審,對全國黃金礦山循環經濟建設產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尾礦庫如何變身熱門景點?
“地上地下各一半”的產業布局,2013年接待游客403萬人次,黃金之旅收入62.8億元
記者了解到,中礦集團地處的山東省招遠市,黃金儲量約占全國1/10,黃金產量連續38年居全國縣級城市之首,有“中國金都”之稱,但每年因金礦經營產生的采礦廢石、尾礦、氰化冶煉尾渣等高達1280萬噸。
山東中礦集團黨辦主任趙中松介紹說:“集團積極實施黃金產業轉型,構建黃金產業的接續替代體系,嘗試由單一經濟向復合經濟轉變,地面的非金項目進展迅速,‘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產業布局初見雛形。淘金小鎮、架旗山游樂園相繼開業,社會福利中心竣工,實現了兩年建成3大公益項目的計劃。目前,龍湖大酒店、新能源汽車、現代高效生態農業項目等正在實施過程中。”
“2013年,我們黃金之旅接待游客40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62.8億元,成為宣傳和弘揚黃金歷史文化、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和平臺。”他說。
據介紹,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現代化元素最多、功能最全的黃金主題旅游景點由中礦集團在采空礦井、尾礦庫基礎上投資新建的,被譽為“中國黃金第一游”,是傳統企業除黃金主業之外,在非金產業領域進行的轉型探索,初步構筑了以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多元發展格局。
記者在黃金文化旅游區發現,前來參觀國家4A級景區——中國黃金實景博覽苑的游客絡繹不絕。在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黃金博物館內,集聲、光、電、動漫、幻影等現代科技手段于一體的《古今中外黃金文化百科全書》吸引了大批游客。
“這里既有傳統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又富有趣味性、參與性,孩子可以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歷史知識。”來自河北秦皇島的一位女士對記者說。
在實景展示區和礦井體驗區,記者看到,單軌小火車可以運載乘客進入黃金礦井,身臨其境地感受采金設備設施和作業場景,然后通過提升豎井再次回到地面。
據介紹,這是利用原招遠市羅山金礦180礦井遺址改造而成,在千米平巷的串聯下設置12處硐室,地表部分則完整保留了原羅山金礦黃金生產的廠房設備和工藝流程,帶給游客不同尋常的獨特體驗。
而與礦井緊密相連的是國內第一家以淘金體驗為主題的旅游景點——淘金小鎮。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蜿蜒穿過宋代建筑風格的小鎮,很難相信這是一處經過生態修復的尾礦庫。
“督辦衙門、鏢局驛站、金鋪銀庫、酒肆戲樓等盡顯北宋年間招遠因金而興的民俗萬象,非常吸引國外游客,淘金小鎮的游客評價很高。”當地旅游部門人員介紹說。
淘金小鎮總投資6億元,自2012年6月開園以來,整個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1.3萬人次,接待旅行社團隊474個,和黃金博覽苑先后被評為“山東省服務名牌企業”、“山東省十佳旅游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