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工作轉型升級靠什么?
發表時間:2014-11-10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胡劍
環境形勢的變化,賦予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新的內涵和任務,也對宣教的內容、形式、手段、機制和駕馭重大環境危機傳播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環境宣教工作的轉型和升級?結合紹興市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實際,筆者認為要做好環境宣教工作,必須借助多個宣傳載體,不斷充實內容,拓展領域,提高水平。
發揮新媒體優勢,使環境宣傳“隨處看”。紹興市環保局與時俱進,創新方式,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時間發布,空間發送”的立體式新媒體宣傳機制,迅速占領新媒體輿論陣地。先后開通“紹興—環保”官方微博、“紹興環保”政務微信、紹興環境手機報等新媒體傳播方式,牢牢把握自主宣傳陣地,擴大輿論集群效應。在新媒體上發布的內容,一般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增進美感與視覺效果,拉近與粉絲間的距離。在發布時間上,一般選擇臨近上下班時間,讓公眾在閑暇時間能及時了解有關環保信息。通過“雙微”平臺與粉絲進行溝通時,采用比較熟悉、親切的網絡語言,避免官腔、官氣。
新媒體平臺運用一年來,實現了環境信息與公眾的一對一直線傳遞,較好地發揮了發布與接收、與民互動的“雙向型”作用,溝通方式更有針對性,更精準有效,信息傳達率高,給環保部門和公眾帶來了更好的互動性體驗。
此外,紹興市環保局每位局領導還開通了實名微博,作為聯系群眾、聽取意見、建議的重要渠道。今年6月,紹興市環保局還聯合市相關部門開展了“紹興水城微電影大賽”,借助生態環保微電影,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老百姓的生態環保意識,增強環保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顒游松鐣鹘绲姆e極參與,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作品共50余部。
鞏固傳統陣地,使環境宣傳“有看點”。始終把環境新聞宣傳作為傳統宣傳的關鍵。針對新聞媒體各自的特點,精心組織策劃,以群眾的視角、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平面媒體開設“每月28日環境信息公開”專版;在電視媒體開設《大家來環?!冯娨晫?;在電臺媒體開設行風熱線《環保之窗》欄目等,均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發揮好中國環境報的主陣地作用,通過專欄、專版,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開展各項工作的宣傳報道。有效引導媒體轉變報道視角和提問方式,達到正向傳遞的效果。同時,充分發揮部門專業性、系統性、互補性和權威性的優勢,辦好《生態紹興》雜志,進一步擴大雜志的影響力和覆蓋面,使其成為上情下達的渠道,下情上報的途徑和經驗交流的平臺。
創新方式方法,使公眾參與“有活力”。通過搭建多個公眾參與平臺,讓公眾的環保行為不只停留在自身上,真正做到廣泛參與、深度參與。今年開始,紹興市環保局每月組織開展一次環境執法“你點我查”活動,網上發帖邀請公眾代表參與,媒體跟蹤報道執法全過程,及時公布處罰結果,獲得多方認可。環境宣教活動是吸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借助“6·5”世界環境日、“6·30”浙江生態日等時間節點,開展微電影、環保知識微競答、環保公益項目創意設計大賽等一系列宣教活動,形成參與高潮。為更廣泛地推動公眾參與,市環保局還積極培育、引導民間環保組織,協作開展環境宣教活動,激發公眾參與環保的熱情。
此外,將環境宣教工作積極融入民間輿論場,完善公眾監督平臺,進行主動式引導,與區、縣(市)環保系統形成聯動,建立網絡環境投訴和輿情信息函告交辦機制,不斷加強環境輿論引導工作管理和指導,形成了“全市一張網,工作一條線,進退一盤棋”的網絡輿情工作格局。通過組建近137人的環保網軍隊伍,正面引導網絡上的環境熱點話題。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以更主動、更開放的心態應對輿論。
要進一步加強環境宣傳教育,結合紹興市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4方面作些思考:
一是積極爭取支持,注重聯合,擴大宣傳覆蓋面。充分利用紹興市創建文明城市、生態市、森林城市的契機,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將環境宣傳有機結合到創建宣傳之中,加強與各相關部門聯合,重點宣傳近幾年來紹興市在環保方面所做的各項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提高公眾環境意識,促進公眾參與環保。
二是主動作為,豐富形式,增強宣傳的主動性。加強新聞素材的收集整理和新聞宣傳策劃。對群眾普遍關注的環境難點、熱點問題,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通氣會和新聞座談會,暢通溝通渠道,形成良好的新聞發布和快速反應協調機制。對重大環境突發事件加強輿論引導,第一時間向媒體和公眾準確發布信息。
三是創新活動形式,促進社會宣傳廣泛深入。圍繞重要環境紀念日的宣傳創新活動形式,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加大創建生態系列、綠色系列和環境教育基地的宣傳力度,鞏固、提高創建成果。推進區、縣(市)環保協會成立,帶動更多的人參與環保、支持環保、實踐環保,提高廣大公眾對生態環保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度。
四是推進環境宣教標準化建設,提高業務能力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宣教組織機構建設,各區、縣(市)環保局(特別是機構調整后的3個區環保局)要明確負責宣教工作的分管領導、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確保編制配足、人員配齊、資金配套。通過參加宣教研討會、組織培訓班,使宣教工作更富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