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雄安新區設立將為白洋淀生態保護帶來全新機遇
廣袤的華北平原,白洋淀是這里最大的淡水湖泊,素有“華北明珠” “華北之腎”的美譽,是我國北方稀缺的自然濕地。
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發布。雄安新區將白洋淀囊括其中,將要充分依托這里優良的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多年來,河北對于白洋淀的生態治理一直在持續。治理的效果如何?還面臨怎樣的問題?新區的設立又將給白洋淀的生態保護帶來哪些全新的機遇?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長期污染累積,曾經導致環境嚴重破壞,“那段時間連鳥都不飛過來了”
4月的白洋淀,清風拂面,碧波蕩漾。蘆葦已經進入發芽期,舟行淀上,不時有水鳥從水面掠過。
白洋淀地處京、津、石腹地,水域總面積366平方公里(水面在大沽高程10.5米時測),其中保定的安新縣境內水域面積為312平方公里,約占白洋淀總面積的85%。淀區地形復雜,大小淀泊143個,溝壑3700余條,形成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獨特景致。
歷史上,白洋淀水域面積曾經達到1000平方公里,水量非常豐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干旱的氣候,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尤其是上游大大小小100多座水庫陸續修建,導致白洋淀入水不斷減少。同時,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內圍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積加速,淀區水面日益縮小。
“由于缺乏清水補給,白洋淀水位不斷降低,水環境容量減少,水體的自凈能力就難以保障了。”保定市環保局自然生態處處長鄭學雷說。
監測數據顯示,在白洋淀淀區的9個常規水質監測點位中,2010至2014年,燒車淀、棗林莊、圈頭、采蒲臺、王家寨、光淀張莊等點位年平均保持在Ⅳ類水質,端村點位為Ⅴ類水質,南劉莊點位為劣Ⅴ類,鴣丁淀則出現了干淀。在河北省政府1992年頒布的《白洋淀水域環境功能區劃意見》中,明確白洋淀水域內,燒車淀、圈頭、采蒲臺、光淀張莊、王家寨、棗林莊、端村等應為Ⅲ類區;南劉莊為Ⅳ類區;鴣丁淀為Ⅴ類區。
水質的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清水供應減少,另一方面則是排污所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辦鄉鎮企業的浪潮中,白洋淀的上游區域出現制革、電鍍、造紙、印染等中小型工業聚集區。由于當時環保要求較低,工廠的廢料、污水等順著河道直接排入了淀區。在淀區內部,還聚集了70多家羽絨生產企業,一家企業每天的耗水量達上百噸,洗絨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水,有的沒有經過嚴格處理,對淀區周邊產生了嚴重的污染。
淀內村的生活污染也令人擔憂。白洋淀內有39個純水村、89個半水村,總人口20多萬,其中純水村8萬多人。農戶有自家廁所的不到10%,村均公廁不到6個。由于缺乏處理手段和管理不嚴,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都直接入淀。據保定市環保局統計,淀內村的氮、磷輸入量分別占流域氮、磷總輸入量的1/4和1/3。
此外,淀區內養殖業的污染危害也愈發明顯。據了解,此前白洋淀內養殖總面積達5萬畝,多是采用高密度、粗放式的“三網養殖”模式(圍網、攔網、網箱)。在狹小的空間內大量養殖,經常造成魚類缺氧而死,尸體和糞便成為污染源。餌料中則含有大量的氮和磷,除少量被魚食用外,2/3沉到水底,造成底泥的嚴重污染。保定市環保局副局長賈見勇在幾年前的一次調研中,曾目睹了白洋淀網箱養殖的“猛烈”程度。“原本空曠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到處遍布著網箱,只給行船勉強留出了一條彎曲狹長的通道。”
由于長期污染的累積,淀區環境一度退化。一位淀區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最嚴重那段時間連鳥都不飛過來了。”
多措并舉,保定 “保淀”,核心區水質在提升,生態初步改善
近幾年,河北省對白洋淀生態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保定市、安新縣開始狠抓流域污染綜合整治,謀劃生態恢復的長效措施。安新縣已將白洋淀治理作為縣里發展的“一號工程”,舉全縣之力促進淀區的生態保護。
記者從保定市環保局了解到,針對工業污染,全市嚴格白洋淀的功能定位,堅持淀區不上項目、不建園區、不辦工業,所有涉水工業企業全部外遷,并深入進行綜合整治。自2012年開始,對張莊羽絨加工區水洗企業進行全面整治,共淘汰水洗企業27家,68家企業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并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控和視頻監控設施。
2015年,保定關停了天鵝股份有限公司4條粘膠纖維生產線,每天減少向下游排放高濃度紡絲廢水2萬噸,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白洋淀的污染威脅。
面源污染治理也要跟上,據安新縣環保局副局長楊振鐸介紹,為治理淀中村的生活垃圾,45個被選定的重點村按照“戶分類、村收集、生態處理、循環利用”的垃圾處理生態模式,從每戶做起,將垃圾分類投放,并分類轉運至垃圾處理場。目前,45個村的6個垃圾中轉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資1.2億元的縣垃圾處理場,也已具備了垃圾填埋條件。
“白洋淀的水區村,現在每個村都建了污水處理設施,通過鋪設管道,將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收集起來,采用先進工藝進行集中處理后,再流入淀里,處理后的水質能達到一級A標準。”楊振鐸說。保定全市已建成投運41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廠,形成了每天118萬噸的污水處理能力,實現了白洋淀上游縣級以上城鎮和重點鄉鎮全覆蓋。
在安新縣的邵莊子村,記者見到了已經轉型成功的農家樂老板鄭鶴群。“去年淀區拆除了網箱,政府引導我們轉型搞旅游,我們家就辦起了農家樂。收入要比以前網箱養魚強多了。”鄭鶴群說。
據了解,2014年以來,安新縣先后清理水產養殖面積超過11800畝,涉及養殖場戶5505戶。縣里通過多種方式最大限度減少了養殖戶的損失。截至目前,白洋淀淀區網箱養殖已被全部取締。
記者從安新縣白洋淀濕地保護區管理處了解到,經過近幾年的強化治理,白洋淀的生態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和恢復。一是水質有了提升,燒車淀、大麥淀等核心區的水質基本能保持在Ⅲ、Ⅳ類。二是植被在不斷增多。曾經絕跡的馬來眼子菜、線葉眼子菜、芡實、白花菜等稚嫩的沉水和浮葉植物又重現白洋淀。目前淀區有藻類406種,大型水生植物47種。三是動物數量逐年增加。鳥的種類由原來的192種增加到現在的200種。野生魚類恢復到17科、54種。
白洋淀戰略地位重要,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非一城之力可以解決
盡管淀區生態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距離預期效果仍有差距。
記者從保定市環保局獲悉,目前入淀污染負荷仍然較大。即便已經執行了最嚴格的污水排放標準,但與白洋淀水功能區劃要求的Ⅲ類水質差距明顯。與此同時,白洋淀蓄水不足、水位不穩的問題仍未解決,多年來極少能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的8.4米的最低生態水位。由于各入淀河流均無有效的清水補給,水體的自凈能力仍然很差。
雄安新區的成立,給了白洋淀治理與保護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不久前曾表示,要高標準高質量組織制訂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目前,規劃編制正在有序推進,環境保護行動已經提速。據了解,4月5日,保定市王快、西大洋水庫已開始聯合向保定市區、白洋淀進行生態補水。此次補水時間為兩個月,預計白洋淀收水量將超過3300萬立方米。
長期研究區域發展的經濟學者、產業中國研習社創始人張五明表示,作為“京津冀之腎”,甚至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調節站,白洋淀的戰略地位十分特殊。由于污染來源復雜,其治理非一城之力可以解決。雄安新區的建立,使這一區域得以統一規劃,此前彼此分立的問題現在可以全局考量,這對于白洋淀的治理,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河北大學教授、白洋淀生態保護與京津冀協同創新中心成員劉存歧表示,白洋淀的生態保護涉及許多具體問題,比如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新區成立后,將從國家層面、更大范圍進行謀劃,這有助于推動建立白洋淀補水的長效機制。再如,對于淀中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整村搬遷工作量巨大,且需要大量的資金,地方政府操作起來捉襟見肘,新區則有更廣闊的發揮、運作空間。
賈見勇表示,新區的成立,將推動科學、協調地制定工作計劃,分配工作任務,通過增強頂層設計,避免“撒芝麻鹽”“攤大餅”,讓治污更精準高效。
新區的定位是生態城市,原有的低端污染產業將面臨重新洗牌,污染企業如何轉型、產業工人何以安置?河北大學教授、經濟學院院長王金營認為,新區成立后,一些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將蓬勃發展,也將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