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2 郴州寫了三篇大文章
發表時間:2023-07-21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3年第1期
作者:曹俊
湖南郴州,一座低調的山水之城。
這座城市最響亮的名片是有色金屬之鄉,鎢、鉍、錫、石墨等儲量位列中國乃至世界第一,礦業經濟一度占GDP的六成。這個名片響亮到人們往往會忽略,在豐富的礦藏之上,是莽莽森林,詩意山水。
郴字,左林右邑,意為林中之城,全市目前森林覆蓋率接近70%。滿眼綠色涵養了湘江、珠江、贛江三江之源,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一座礦產資源型城市,如何守好這道生態屏障?責任之重,難度之大,倒逼郴州一直在艱難求解。特別是2022年,郴州戰勝了巨大困難,抵住了持續的經濟下行壓力,熬過了歷史罕見的高溫、干旱天氣,交出了一份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分答卷。
湖南全省最好的水在郴州,最差的水也在郴州;全省最有挑戰的重金屬治理任務在郴州,最有難度的空氣質量提升工作也在郴州;全省第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郴州,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郴州,最強勁的新能源發展勢頭也在郴州。
守護好水,在全國首創全流域總磷管控模式;消滅差水,綜合治理讓全省唯一的劣Ⅴ類斷面躍升為IV類乃至II類;留住藍天,扎實的網格化管理、精細的錯峰管控走在全國前列;保衛凈土,聚焦重有色金屬礦區和冶煉集中區,建設國家級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突破,是郴州的氛圍。
山水之城的個性美,源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大作為。大作為的核心是找到了發展和保護的平衡,以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2022年,面對超出預期的困難,郴州實現了保護與發展雙提升——全市GDP等10項經濟指標增速局全省第一,固投增速等7項指標居全省第二,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連續5年保持國家二級標準,水質改善率在全省排名第二。
不平凡的2022,郴州寫出了三篇大文章。

霧漫小東江
好水注三江
把最復雜的題目,寫成最美文章
2022年,是郴州治水史上值得很好書寫的一年。
這一年,全省唯一的劣Ⅴ類斷面,退出歷史舞臺,而且水質曾一度達到Ⅱ類。
這一年,全省水質最好的東江湖,穩定保持I類水質,而且“降類退位”的風險基本解除。總磷這個最大的水質影響因子被壓了近40%,總磷上升的趨勢被扭轉。
這一年,全市水質改善率在湖南全省排名第二,國控、省控斷面達標率為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的比例為100%,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100%。
這一年,郴州把最復雜的題目寫成了最美的文章。最美的那個點,是拐點。

東江湖
復雜,到底有多復雜?
郴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全境水網密布,是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是湘江、珠江、贛江三條大江的源頭屏障。有詩云,“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水注三江,是郴州的水情;好水注三江,是郴州的使命。作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與生態安全屏障,郴州的水好不好,不僅關乎當地生態環境,還關乎湖南、廣東、江西等地重要水系水質。
郴州治水護水,難度很大。
郴州是“有色金屬之鄉”,與之對應的形象就是礦。早些年的礦產開采,帶來了滾滾財富,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重金屬污染。郴州的河,在過去很多年里都是全省水質最差的。郴州的特征水污染物是鉛、砷、鎘等重金屬,是治水領域的世界級難題。也正因此,郴州多年來一直擁有湖南全省唯一的劣Ⅴ類斷面——省控馬家坪電站大壩斷面。
斷面所在河流名為甘溪河,屬于湘江水系,發源于香花嶺、三十六灣地區。這片區域有“湘南聚寶盆”之稱,有色金屬礦區集中,采礦歷史悠久,至今已有400多年。20世紀80年代到2005年間,礦業野蠻生長,尾砂、礦渣和重金屬廢水日積月累,堵塞了河道,覆蓋了良田,尾礦最厚處曾達5米。尾砂所埋之處,寸草不生,滿目瘡痍。香花嶺這么美的名字,被人們喚作“癩子嶺”。
消滅劣Ⅴ類,需要打破幾十年的產業結構,需要修復幾十年的山水劫難,需要時間,需要資金,需要技術,需要決心,需要智慧。哪一項不難?最難的是,數年的堅持,并在堅持中尋求突破。
治水難,難在歷史欠賬。守護I類水,又難在哪里?
東江湖是郴州最好的水,也是湖南全省最好的水。湖水多年來保持Ⅰ類水質,但在2015年和2018年也有過降為Ⅱ類的驚險。主要是總磷這一指標,前幾年出現顯著上升趨勢。郴州生態環境部門高度警覺,他們意識到,如果不采取進一步行動,東江湖就面臨因總磷而“降類退位”的巨大風險,而這種情況,絕對不能出現。
東江湖為典型的河流型湖泊,流域內有819條河流。從水質考核要求來看,入湖河流是地表水Ⅲ類,而東江湖為湖泊Ⅰ類,兩者對總磷的要求相差19倍。即入湖河流總磷不超過0.2毫克/升即可,而東江湖總磷卻不得高于0.01毫克/升。可東江湖是深水型人工湖泊,水生生物多樣性不高,水體流動緩慢,自凈能力不強,且總磷又極易在底泥中沉積,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后,水體中總磷的高濃度將很難逆轉。
控制總磷,必須控制入湖的幾百條河流,必須全流域管控。東江湖流域涉及3縣、1市,共29個鄉鎮、63萬人口。上游3個縣曾是國家級、省級貧困縣。生態環保投入難度大,農業面源污染管控難度大,農村污染防治設施配套難度大,礦區遺留污染治理難度大,最難的點是,“全流域”。
如果說治水需要持久的攻堅戰,那么護水需要的就是果敢的保衛戰。攻堅艱難,保衛也不輕松。郴州要治、要護的河流有上百條,持久戰一直在,難度一直在。
難治,到底怎么治?
甘溪河涅槃重生,靠的是十幾年的堅守和一年年的突破,靠的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擔當和強大執行力。
治理甘溪河,郴州成立了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工作專班,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直接指導,多次派員現場幫扶,并在技術、資金和政策上予以重點支持。市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水利、科技、住建、農業、財政等部門同頻共振,流域內市縣及相關企業協同發力。
各級、各部門聯合作戰,是郴州最有效的治水之策。各級、各部門標本兼治、系統治污、綜合施策,把源頭治污和長效管控有機結合,真正做到了點面俱到、橫縱推進、多向發力。
十幾年來的苦戰,甘溪河實現了從“大亂”到“大治”的蝶變。治亂,實行“休克療法”,關閉、炸毀非法礦點1000多個,涉及從業人員10萬余人。在整個礦區整合出兩家企業,全面升級產業,實現科學有序開采。其中,南方礦業獲評全國綠色礦山。治污,累計投入10多億元,實施治理項目18個,全面恢復生態系統。治水,提質處理礦區廢水,有序處置歷史遺留礦井涌水、尾砂、廢渣。
修復的山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今天的甘溪河邊,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海成了網紅打卡地,礦山風景區“癩子嶺”成了景區,貧困村成為旅游勝地,全域旅游有望成為臨武的百億產業。調整后的南方礦業稅收貢獻實現飛躍,從整合前只有幾百萬元,躍升到近億元。原有的礦業從業人員,在政策扶持下,轉型發生態農業,規模養殖戶已達到57戶,有的一戶就可帶動勞動力200多人。
一條苦水河,終于成了幸福河。

甘溪河邊的格桑花海
難守,到底怎么守?
東江湖守住I類水,靠的是及時、果斷的全流域總磷管控。強調全流域,是治理成功的靈魂,從“治湖泊”到“治流域”,格局大開。
郴州市委、市政府采納了生態環境部門建議,在全國首創啟動全流域總磷限值管控,及時果斷吹響了東江湖保衛戰集結號,決定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5月, 用半年的時間開展“春雷行動”。
齊抓共管的新格局迅速形成。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東江湖環境保護和治理委員會主任,“市縣鄉村四級共管、流域四縣同治” 的管理體系迅速構建。
工作有合力,成績有考核,東江湖流域“三縣一市”之間的市級考核和生態補償機制應運而生。既有月考,也有年考,考核結果直接與錢掛鉤,按“月通報、年兌現”的方式實施。針對湖區斷面,月考核時水質每降低一級,就收取生態補償責任金10萬元,水質若保持Ⅰ類水,就獎10萬元;年考時若未達Ⅰ類水,每個斷面收取生態補償責任金40萬元。針對跨界斷面的保類、降類、提類,也有相對應的標準。目前已累計兌現考核獎罰資金約2000萬元。
如今的東江湖,秀麗風光一如往昔。平靜的湖水背后,曾是波瀾壯闊的護水行動,特別是2022年的滾滾“春雷”。
大力退,關閉17個采礦區,清退42萬平方米網箱,關閉549家生豬養殖場,實施高污染行業有序退出,實現礦山清零、網箱清零、畜禽養殖清零、工業污染清零等多種污染源清零。
強力禁,否決可能影響水環境的項目投資超600億元,實施10年禁捕、流域森林全面禁伐。
全力治,對主要入湖河流斷面設置總磷考核特別限值,實現鄉鎮污水設施全覆蓋,整治低端民宿,治理歷史遺留廢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200多萬畝,淘汰老舊船舶,實現營運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廢水“零入湖”。
協力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近500平方公里,建設水源涵養林13.5萬畝,修復湖河濕地4550畝,復綠礦區218公頃,全域286座小水電站穩定泄放生態流量。
一湖碧水,經歷了如此驚心動魄的大戰,守住了寶貴的生態財富。經專家評估,流域生態資產總價值達2438億元。

東江湖
藍天保衛戰
把最難寫的題目,演繹成一篇精彩文章
2022年,是郴州藍天保衛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主要改善因子PM2.5濃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提前實現低于省定任務目標值,提前實現“十四五” 目標,在全省排名第二。
這一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國家二級標準,第五年穩定在全國“優等生”行列。PM2.5、PM10、CO、NO2這4個指標的年均濃度全部降低,全年無重度污染天氣。
然而,這一年卻有一項指標,成為郴州最深的痛。這個指標就是,改善率。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空氣質量優良率這兩項指標,在全省排名第四,但二者的改善率卻排在末位,前者是倒數第四,后者是倒數第一。
這一年,還有一項指標,成為郴州治氣的新問題。即臭氧年均濃度不降反升。
也是這一年,郴州遭遇了61年來的極端不利氣候,嚴重高溫、干旱疊加。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郴州守住了國家二級標準,PM2.5提前3年實現“十四五”目標,這本身就是最大成功。

艱難,究竟多艱難?
所謂艱難,首先是因為這一年氣候條件極端不利。2022年夏季,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偏少七成,為1961年有連續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2.5攝氏度,為歷史最高。高溫加干旱,加大了空氣質量改善的阻力。
艱難,本質上是空氣質量改善進入瓶頸期。2018年以來,郴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在全省排名分別為第四、第三、第三、第四、第四。但2022年,改善率卻排名末位。經過多年的強力治理和嚴格管控,末端治理的空間越來越小,通過管理實現減排的空間也越來越小。要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做到只能更好、不能降低,壓力非常大。
艱難,最難的就是產業結構調整。郴州產業結構偏重,城區周邊有2個國家級園區,風道傳輸通道上有多個省級工業園區,涉及六大“兩高”行業中的煤電、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建材四大行業,二氧化硫、煙塵和氮氧化物產生基數大。產業結構調整,并不是新課題。建材、火電、有色、化工等產業,10年前就是調整的重點,5年前也是,今天還是,這就足以說明調整的難度有多大。結構調整相當于傷筋動骨,或者說是脫胎換骨,面臨的選擇往往非常艱難。特別是經過多年的調整,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現在面對的,是更深層次的矛盾、更復雜的事。現在需要的,是結構大修,不是局部微調。
艱難,還在于郴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極易受到氣候影響。郴州城區位于南嶺山脈北麓,地勢自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呈東高西低、南高北低、三面環山的“山”字形,導致污染物易進不易出,易累積不易擴散。空氣質量極易受氣象條件影響,特別是秋冬季節,外來污染物傳輸與本地污染物累積疊加,污染云團滯留時間較長,極易形成污染天氣。

蘇仙嶺
保衛,靠什么來保?
面對61年不遇的極端天氣,面對艱難的減排局面,郴州的空氣質量成績依然可圈可點,特別是PM2.5持續下降,提前3年達標。靠的是什么?
空氣質量好的時候靠治,空氣質量不好的時候靠防,重污染天氣靠控,這是郴州藍天保衛戰的思路。做好治、防,控,郴州最得意的管理手段就是,空氣質量網格化管理。
讓有邊網格管好無界空氣,郴州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管理,做到了每一寸土地上的空氣都有人管。郴州以網格化管理為主線,依托行政區劃,堅持屬地管理原則,按照部門法定職責,全面壓實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出臺《空氣質量網格化管理考核辦法》,實現管理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工作推進中,由市網格辦牽頭,以各市直單位及縣市區網格辦為節點,加強實時調度、巡查與督辦,發現問題后通過工作微信群、交辦函、通報等形式進行交辦,嚴格跟蹤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形成了“發現問題-交辦問題-處理問題-反饋督辦-歸檔考核”的常態化管理模式。
可以說,郴州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管理做到了“基層吹哨,部門報到”,破解了“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著的看不見”的舊格局,開創市級引導、縣市區(園區)主導、鄉鎮(街道)村(社區)、企業等聯動的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新局面。
如果說網格化管理是壓實了屬地責任,那么對于全市范圍的重污染天氣的防和控,靠的則是全市精準調度。比如,更新《郴州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制定《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十條” 強化管控措施》,在非常時期采取非常手段,細化應急減排措施,細化重點行業錯峰生產。比如,構建“2+7”區域聯防聯控新格局,以北湖、蘇仙為核心,以資興、桂陽、宜章、永興、嘉禾、臨武、安仁為半徑,全市一盤棋、統一調度、統籌推進,積極應對以外源輸入為主的重污染天氣。

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
改善,怎么深化改?
網格化管理也好,特護期管控也好,作為監管手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要確保空氣質量進一步提升,監管做得再好,恐怕都不夠。可以說,郴州面對的局面是,管理手段基本用足,結構調整也到了瓶頸。要想再有提升,怎么打?
繼續治,深度治。全面推動水泥、磚瓦、有色、玻璃行業執行超低(特別)排放限值,推動城區生物質鍋爐退出,全力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和工業爐窯氮氧化物綜合治理。2022年,共完成10個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項目、5個工業爐窯氮氧化物綜合治理項目。
繼續調,深度調。深入調整產業結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調整“兩高”企業。對落后產能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則,依法依規分類處置。
繼續管,更新方式管。市里設計了一個管理的新抓手,就是打造環境優美示范街。北湖、蘇仙、資興是重點地域,安仁、永興、資興、桂陽、嘉禾、宜章是風道傳輸通道城市,要保衛中心城區、拱衛中心城區。市里要求重點區域以打造環境優美示范街為抓手,開展重點區域、重點部位3~5公里范圍內的提質改善行動,倒逼區域內面源污染管控,管好餐飲、干洗、汽修、裝飾、彩印等涉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源,為臭氧管控做貢獻。
鉚足精神,打一場空氣質量翻身戰,郴州正在背水一戰。
生態文明建設
把容易虛化的題目,真正做成了扎實文章
2022年,是郴州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值得充分總結的一年。
這一年,郴州全市11個縣(市、區)中,已有9個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氛圍越加濃厚。
這一年,湖南東江湖風景名勝區、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批湖南省首批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這一年,郴州始終把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各縣(市、區)無論是否入選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單位名單,示范創建工作都堅持往實里走,往深里走,帶來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
這一年,郴州把容易虛化的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文章寫實了。

莽山
實,保護有多實?
山水郴州,城依山,山傍水,湖光山色,充滿個性。這是精心守護的山水底色,也是全面修復的豐碩成果。
郴州守護出最好的山和林,莽山,祖國冬雪線的最南端,世界上亞熱帶原始次生林和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林區,地球同緯度生物種群最豐富、生態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6000公頃的原始森林,林木疊翠,峰石林立,蟒蛇出沒,猴子成群,是名副其實的“原始生態第一山”。
郴州守護出最好的湖和水,東江湖,萬千景象一湖水,多年保持Ⅰ類水質,被稱作“湖南的小馬代”,富有特色的霧漫小東江被譽為“中華第一霧”。
郴州還修復出一個個城市新名片。桂陽將廢棄的寶山礦區,打造成中南地區首家國家4A級工礦旅游景區,成為湖南省礦業經濟轉型發展的一面旗幟。蘇仙區將污染嚴重的西河,修復成國家濕地公園;將尾砂礦閉庫區修復成西河沙灘公園,獲評中國人居環境建設領域的最高獎項“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北湖區把仰天湖修復成“南方的呼倫貝爾草原”,使湖水面積由之前的20多畝增加至近70畝,草原覆蓋率由之前的64% 提高至91%。
山水之美得到了游客的認可。“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品牌越叫越響。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數、旅游總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總量均居全省第二。
山水底色,越來越扎實。

仰天湖大草原
實,發展有多實?
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湖南全省第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新能源電力建成裝機容量、并網規模為全省第一,有色金屬產業營業收入等6個領域規模破千億元,綠色礦山數量為全省第一。綠色增速,是郴州的活力。
全域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正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激活全域生態競爭力、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一個有力抓手。
坐擁東江湖的資興,是湖南省第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產煤重鎮背“水”一戰,從賣煤轉身“賣水”,水文章越寫越漂亮,縣域綜合經濟實力穩居湖南十強,可謂“點水成金”的典范。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采用湖底“冷水”為服務器“納涼”,成為全國唯一的全自然冷卻數據中心示范基地,入選生態環境部2021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被工信部評為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僅這一個中心,就可提供1.5萬個就業崗位,年節約用電50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2萬噸。不僅“冷水”用得漂亮,東江湖的“優水”吸引了青島啤酒等開發高端水產品;“凈水”培育出東江湖蜜桔、東江湖魚、狗腦貢茶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帶動了百億柑橘產業、百億茶葉產業等百億產值農產品;“秀水” 帶動了全域旅游。東江湖的一湖好水,成就了高新產業,帶動了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成為綠色產業的搖籃。2021年,庫區農村人口人均純收入達2.63萬元。
“中國溫泉之鄉”汝城,于2021年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色轉型成績斐然。汝城堅持把綠色作為工業發展的底色,污染企業一個不要,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個不上,努力構建以綠色能源、綠色礦山、綠色制造為主的低碳循環工業體系。目前小水電裝機容量在湖南省排名第一,已成為全國小水電五強縣。堅持用綠色引導農民增收,以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效特色農林產業,做大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成功創建省級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堅持以生態引爆全域旅游,用好用活“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溫泉之鄉、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等紅色和綠色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成功獲評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
“千年礦都”桂陽,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為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2年躋身全國鄉村振興百強縣、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桂陽堅持發展新能源,建設湖南“風電之都”;堅持升級傳統產業,打造全省唯一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專業園區,將傳統礦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堅持“智造興工”,建設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打造全省首個集家居生產、貿易、博覽、展銷、科研于一體的產業集聚中心。
綠色發展,越來越務實。

汝城溫泉
實,氛圍有多實?
郴州有11個縣、市、區,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有9個。已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實踐創新基地1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個。在生態環境部門的引導和指導下,示范創建的氛圍日益濃厚。從縣、市、區到鄉、鎮、村,都融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示范創建。即便是未進入這一創建行列的,也在根據自身實際,打造轉型樣板。
“中國銀都”永興縣,白銀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這些白銀不是來自礦山,而是來自回收。2022年,永興提出打造綠色、低碳、循環、高效的世界級稀貴金屬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永興樣板的目標,按照“一年求突破、兩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四年要成型” 的要求,進入了樣板打造的節奏。永興每年從“三廢”中提煉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超過20萬噸,與原礦冶煉等量金屬相比較,可減少廢渣排放千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萬噸,節約標煤90萬噸、節水5200萬噸。
“小有色之鄉”臨武縣,瞄準的目標是新鋰都。臨武基于豐富的鋰礦,按照市里確定的資源換產業、資源換市場、資源換財源的發展模式,堅持含鋰礦產資源(原料)不出臨武的總要求,構建“鋰礦—材料—電池—終端—回收” 五位一體的鋰電池全生命、全產業鏈的發展新格局。一個3000億元以上的鋰電產業正在形成。
全域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創出了郴州模式。解決采礦歷史遺留問題,“礦業整治-綜合治污—綠色發展”的模式廣為復制。礦山總數從3年前的500來個減少到300來個,建成綠色礦山87家,綠色礦山建設經驗被自然資源部推介。
全市的資源轉型升級,走出了郴州特色。縣、市、區各顯神通,百花齊放,建起了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北湖區魯塘石墨產業園、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資興硅材料產業園、臨武寶玉石文化產業園、嘉禾鑄鍛造產業園、宜章氟化學產業園、汝城廣東電子智能科技產業園、永興縣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園等一批專業特色園區。3家省級產業園區列入2022年省綠色制造體系創建計劃,新增省級綠色工廠14家,綠色制造的氛圍越來越濃。
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展出了郴州風采。2022年,全市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鏈產值累計增速為12.74%,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新引進投資額2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25個。全市節能環保新能源項目總投資約420億元,涉及固廢綜合利用、新材料、風電、光伏等項目共計65個。
創享之城,越來越殷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