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圍填海,控住了沒有?
圍填海造地是海洋開發活動中的重要的海洋工程,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間和生產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是,盲目的、過度的圍填海帶來的生態環境負面影響是長期的,難以估量。圍填海造地,在利用和保護之間,關鍵是科學合理開發的“度”。2018 年史上最嚴厲的填海管控政策出臺后,違法圍填海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
中央環保督察近年來曾多次查出地方存在違法違規圍填海的問題,并進行了嚴肅查處。據自然資源部最近消息顯示,2019 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未出現大規模違法填海現象。那么,有些沿海地方多年來向海要地的沖動控住了沒有呢?
經濟利益驅動是主因
為什么有些沿海地方熱衷于圍填海?根本原因是經濟利益驅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我國已先后經歷了四次大的圍填海高潮。第一階段是上世紀50 年代的圍海曬鹽。第二階段是上世紀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的圍墾海涂擴展農業用地。第三階段是上世紀80 年代中后期至90 年代初的灘涂圍墾養殖熱。進入本世紀,第四次圍填海的熱潮興起, 并在2013 年左右達到高峰期。第四次填海熱潮是在工業化和土地緊縮的情勢下,沿海為了擴大發展空間開發利用海洋而興起的。其中包括個別為謀求私利而違法進行的圍填海工程。
現階段圍填海開發,主要包括城鎮新區和港口建設、圍海養殖、農田開墾、鹽田開發和工業能源開發區等。違法圍填海造出的土地主要用于近海養殖、工業園區和港口建設等。近年來,國家對工業用地的使用政策管控越來越嚴,土地拆遷成本也持續走高,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把開發建設的眼光投向了大海。填海造地每畝地成本為15 萬~ 30 萬元,而征收一畝土地的成本動輒百萬元。在土地成本資源緊缺的沿海地區,圍填海被不少地區視為一種成本較低、收益較大的土地獲取形式。
特別是海岸線與房地產聯系在一起,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有的地方通過拆分審批、變更用途等方式“向海索地”。不少以各種名義圍填海的工程, 最終都搖身一變,成了房地產項目。而實際上,市場的需求并沒有那么大。一些房地產項目爛尾, 既損害了海洋生態,又浪費了社會資源。還有一些房地產開發項目,把本應該屬于公眾的海灘變成了私家花園,這顯然是對公共資源的肆意踐踏。
不得不算的生態帳
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圍填海能夠在短期內提供大量新增土地資源和發展空間。但是,大量事實和研究證明,現代技術下進行的圍填海,對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的負面影響是長期的、難以估量的。
一是破壞濱海濕地資源, 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近40 年來,我國濱海自然岸線的比例由1980 年的76% 下降至2014 年的44%,人工海岸線則由24% 上升為2014 年的56%。濱海濕地是水生生物棲息、繁衍的重要場所, 大規模圍填海工程會改變其水文特征,影響魚類的洄游規律,破壞魚群的棲息環境和產卵場,導致魚類關鍵生境遭到破壞,漁業資源銳減。近海灘涂、紅樹林、潮間帶等濕地,是陸地與海洋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填海活動會阻斷海陸之間物質的正常輸送,導致陸地的營養物質不能入海,從而影響濱海水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漁業生產,灘涂植物的生長也因此受到威脅, 生物多樣性由于生物間作用關系受到干擾而大大減少。
二是增大排污量,給海洋環境保護造成重大壓力。圍填海形成的水產養殖、港口碼頭和臨港工業等活動增大了海域內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圍填海工程會降低海域的水交換能力和污染物自凈能力。兩種作用疊加,致使近岸水環境和底泥環境持續惡化。
三是對海域、潮汐等海洋環境要素帶來不利影響。研究發現, 膠州灣填海工程附近水域潮流速度減小7.7%~ 65.5%,相應的潮能通量也減小了20.21%~ 80.23%。近幾十年來香港維多利亞港和深圳灣圍填海已通過改變港灣納潮面積、納潮量、潮流速度等潮汐特, 影響了港灣回淤。
四是破壞了自然岸線的原生態。自然岸線是在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時間內形成的,經歷了潮漲潮落、風水日曬、臺風侵蝕等, 是天然水體的岸線,獨特的生態意義。然而,近幾十年來,我國通過各種填海造地工程,建設了多種形形色色的人工海岸線,或對岸線進行取直,或對岸線進行固化,不透水的瀝青、水泥混凝土等,改變了岸線的生態功能, 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
違法審批、監管失位是癥結所在
一方面,圍填海造地是海洋開發活動中的重要的海洋工程, 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間和生產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盲目的、過度的圍填海帶來了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圍填海造地,在利用和保護之間,關鍵是科學合理開發的“度”。
我國于1982 年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啟了對圍填海的環境管理;2002 年通過了《海域使用管理法》,嚴格規定了海洋開發與海域使用;2009 年通過了《海島保護法》,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海島的保護和管理,防止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此后,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為海洋功能區劃、區域建設用海、圍填海具體細則、海岸帶整治、執法檢查等政策等。如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海洋局于2009 年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圍填海規劃計劃管理的通知》,要求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發展改革部門及各級海洋局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做好圍海造地規劃的編制與論證實施工作,在圍海造地的同時積極修復海洋生態,合理開發海域資源,保證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濱海濕地保護和圍填海管控工作。2016 年以來, 先后出臺《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圍填海管控辦法》《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關于加強濱海濕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等。尤其是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后,我國圍填海政策逐漸由過去的以開發為主轉變為控制為主。
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對圍填海行為進行嚴格管控,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政績觀或經濟利益的驅動, 做出不利于圍填海管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整治與修復的行動。過去一段時間,沿海地區長期形成的“向海索地”的發展思路,催生了大規模的圍填海活動,導致濱海濕地面積大幅減少,自然岸線銳減,濱海濕地保護和圍填海管控的形勢依然嚴峻。
不妨來看看國家海洋督察的結果。2017 年下半年,第一批國家海洋督察組分別進駐遼寧、河北、江蘇、福建、廣西、海南開展了以圍填海專項督察為重點的海洋督察,重點查擺、解決圍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問題。從結果來看,沿海各省都存在一些圍填海的共性、突出問題。部分地區脫離實際需求盲目填海,填而未用、長期空置。個別項目違規改變圍填海用途, 用于房地產開發,浪費海洋資源, 損害生態環境。有些地方從資源環境監管部門到投資核準部門, 從綜合管理部門到具體審批單位, 責任不落實、履職不到位問題突出。違反海洋功能區劃審批項目, 化整為零、分散審批等問題頻發。違法填海罰款由地方財政代繳, 或者先收繳再返還給違法企業, 行政處罰流于形式。
扎緊制度的籠子 加大監督問責力度
盡管有海洋督察形成的高壓態勢,但是,據自然資源部統計, 2018 年1 月~ 7 月,全國仍然發生違法圍填海70 處,涉及海域面積187.48 公頃。
2018 年我國出臺了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填海管控政策,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嚴控新增圍填海造地、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建立長效機制4 個方面,要求切實提高濱海濕地保護水平,嚴格管控圍填海活動。《通知》要求, 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原則上, 不再受理有關省級人民政府提出的涉及生態脆弱敏感、自凈能力弱海域的圍填海項目。在2018 年底前完成全國圍填海現狀調查, 原則上不受理未完成歷史遺留問題處理的省( 自治區、直轄市) 提出的新增圍填海項目申請。對已經劃定的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和監管,全面清理非法占用紅線區域的圍填海項目。尤其強調,堅決禁止圍填海從事房地產開發和低水平的旅游項目的建設。
《通知》印發之后,違法圍填海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數據顯示,2018 年下半年發生違法圍填海2 處,涉及海域面積0.44 公頃。
2019 年上半年,據自然資源部信息顯示,發現并制止8 處違法填海行為涉及海域面積的2.15 公頃。但是,頂風而上,肆意圍填海的行為仍然沒有杜絕,近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的海南省澄邁縣沿海區域圍海造地、毀壞紅樹林、給房地產建設讓路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為了進一步保障政策執行到位,我國應建立健全對圍海造地的執法管理機構,打造一支專門監管圍填海項目及政策實施的執法隊伍,并嚴格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利用動態監測系統對其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檢查,嚴格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對違法單位必須嚴懲,對違法違規的黨政領導干部,也要進行相應的問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