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發表時間:2023-11-23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席鷺軍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區域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四次座談會。這次座談會聚焦“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一以貫之的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堅定決心,釋放出“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的重要信號。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到2022年底,沿線省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到46.5%,高質量發展亮點頻出。但是,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河,干流流經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域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特征、經濟社會發展均呈現較強的不均衡性,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取得的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也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因此,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把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積極制定實施長江標志性生物恢復行動計劃。流域特定物種恢復既是水環境變好和漁業恢復的標志,更是流域生態系統向好的標志。以“萊茵河行動計劃”為例,按照這個行動方案,全流域制定工業安全法規,開始從海岸線到河源全程治理污染。其中,萊茵河生態恢復的標準不僅包括若干水質指標改善,而且包括流域生態系統整體完善,并以保護流域珍稀生物種群恢復作為環境治理的重要選項,制定實施“鮭魚重返計劃”。為此,具體到我國長江流域來說,中華鱘、江豚等處于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頂端,是長江淡水生態系統良好的標志物種,這些物種的數量標志著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因此,在長江“共抓大保護”工作中,應借鑒萊茵河流域治理經驗,把中華鱘、江豚、刀魚等物種作為生態系統恢復的標志,制定長江珍稀生物恢復行動計劃。一方面,排查各江段標志性生物種類、種群和數量,摸清底數。另一方面,確定標志性生物恢復目標、階段、參與計劃的地區和部門,以及主要任務和措施,并周密部署,沿江各地區要通力合作與科學實施。
嚴守生態紅線,保護好長江生態空間。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占據中國“半壁江山”。因此,要壓實屬地責任,沿江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保護好轄區內的自然保護區、水質種質資源保護區、重要濕地、蓄滯洪區、水源地保護區、不穩定岸線、水生動物棲息地、河流生境、濱江濕地等生態功能區。這些生態功能區是長江重要的生態屏障,長江中游水域資源豐富,有河有湖有江,生態資源也非常豐富,有珍稀魚類有候鳥還有濕地植被,一旦失守將會對長江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從而阻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因此,可將長江中游打造成生態紅線保護的典型示范,建立長江中游“國家濕地公園”,如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洞庭湖國家濕地公園等,依托長江中游重要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濕地保護區等生態保護空間,以長江為軸帶串聯濱江濕地、長江故道、中游重要湖泊,形成長江中游生態廊道,為長江流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作示范。
構建長江流域“三生”岸線格局。作為一種新興和特殊的戰略資源,岸線資源處于大河流域經濟帶的水陸交互帶,承載臨岸港口、工業、城鎮和濕地等人類活動和自然生境,發揮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功能。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原則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構建生態、生產、生活相協調的長江自然岸線格局,促進生產岸線集約高效、生活岸線宜居適度、生態岸線原生天然,推動形成既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防洪安全及供水安全,又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江岸線格局,必須處理好長江岸線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首先,根據岸線的形態設計、自然地貌重建、生態系統構建、防洪功能保障等要求對長江岸線進行生態修復,恢復長江岸線自然屬性和生態功能。其次,對岸線功能進行優化調整,結合岸線生態紅線,建立岸線占用退出機制,優化調整紅線范圍內岸線開發利用的強度與方向,提升其生態功能。最后,根據城市發展和岸線利用效率效益、環境承載力的綜合評估,因地制宜增加城市生活和產業岸線供給,尤其是要合理引導港口碼頭集約化、專業化、綠色化發展,堅決取締小、散、污碼頭,提高岸線資源的配置效率。
強化長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長江生態環境要走系統治理之路,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須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綜合因素,推進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一是打造長江干流與支流協同治理格局。例如,推動五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鄱陽湖—長江體系治理。二是打造長江國家生態公園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將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岸線、灘洲等多元素融合,構建整體保護的框架。三是沿江各地可嘗試構建長江水污染預防—監管—治理—修復全過程保護格局,統籌岸上岸下、沿江產業污染治理與長江水環境保護,從源頭上消除污染。四是協同推進長江流域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沿江地區要探索四位協同的路徑,如培育發展沿江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生態旅游等,協同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完善流域管理體制。目前,長江流域的管理部門多,管理方法和手段還不完善,現有的管理法規在部門之間的協調性有待提高。同時,水、土、生物等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目標及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可能造成流域管理機構的行政監督權、處罰權以及行政執法地位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因此,可借鑒“萊茵河行動計劃”的統一決策與分區域治理的管理模式經驗,以“統一管理、垂直領導”的流域管理體制方式,組織協調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目標、職能和權限,如政策法規制定、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執法、審批責權及資金管理等,構建長江全流域的綜合管理機構,打破部門和地域之間的條塊分割,從而加強流域內水、土、生物等生態資源要素的統一保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