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意義重大
發表時間:2024-03-15
來源:經濟日報11版智庫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區域。保護長江的生態系統對維系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黨中央部署,“一江一口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10年禁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鞏固好已經取得的成果”。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
為什么要實行長江禁漁,目前進展如何?
陳潔(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棲息著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170多種為長江特有。過去幾十年粗放的發展方式嚴重破壞長江水域生態環境,長江漁業資源迅速衰退,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2021年1月1日0時起,我國正式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的歷史性、標志性、示范性工程,涉及長江流域“一江一口兩湖七河”等重點流域,11.1萬艘漁船、23.1萬名漁民退捕上岸,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力度空前、覆蓋面廣、協同性強,其目的是恢復長江水生態、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十年禁漁以來,在漁業主管部門和流域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效初顯。
以長江十年禁漁為契機,我國不斷加強長江水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恢復,通過夯實制度基礎、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監管效能等,推動禁漁工作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
一是完善法律政策框架和部門協同機制。將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內容納入長江保護法,推動修訂漁業法。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有關工作的通知》,農業農村部印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管理規定》《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依法懲治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的意見》等政策規章,夯實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政策體系框架。支持地方及有關部門加強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在政策法規制定、政策實施、執法等方面形成協同機制。
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推進增殖放流苗種供應體系建設。中央和地方落實禁捕退捕補償補助資金,開展退捕漁民就業幫扶行動,加強技能培訓,開發公益崗位,使退捕漁民有序安置。沿江15萬多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需求的退捕漁民轉產就業,22萬多名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9萬多名退捕漁民領取養老金,實現應幫盡幫、應保盡保。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支持科研和保護工作,包括長江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植物全面調查摸底,加強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保護,組織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等。統籌規劃確定適宜增殖放流的水域和物種。
四是提升執法能力和監管效能。船艇、碼頭等執法裝備能力大幅提升,視頻監控設備等總體覆蓋長江、鄱陽湖、洞庭湖。開展執法信息化建設,水陸并重,部門協同,構建全鏈條監管防范網絡,“亮江工程”逐步覆蓋禁捕重點水域。構建“河湖長制+禁捕水域”“專業隊伍+社會共治”“聯合執法+交流共建”等禁漁機制,強化監管,規范放流,執法能力和監管效能不斷提高。
幾年來,長江禁漁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量呈恢復態勢,水生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所提升。據2023年10月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2年)》,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土著魚類193種,比2020年增加25種;長江干流科研監測的單位捕撈量比上年增加20%;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約1249頭,與2017年相比增加23.4%,實現歷史性回升;四大家魚、刀鱭等資源恢復明顯。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值仍處于低位;外來物種種類有所增加,存在一定入侵風險??傮w而言,長江流域水生生物棲息生境狀況穩定,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
積極引導漁民轉產轉業
實行長江禁漁,沿岸退捕漁民是如何保障生活和就業的?
楊正勇(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長江十年禁漁關系到20多萬漁民的轉產轉業。抽樣調查表明,退捕漁民總體年齡偏大,約一半以上年齡超50歲;受教育水平偏低,超80%為初中及以下學歷。退捕漁民轉產轉業數量大、難度高。為推進長江禁漁,確保實現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國家層面出臺了系列政策,制定了《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印發《關于做好退捕漁民轉產轉業和生活保障相關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長江禁捕退捕漁民安置保障集中攻堅專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各級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出臺配套措施。幾年來,各地通過發展產業、支持創業、設立公益崗位等多種方式積極促進漁民轉產轉業。同時按照應保盡保原則,為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代繳社?;虬l放社保補貼,為上岸漁民安置住房,保障退捕漁民生活水平。
在轉產轉業方面,上海市崇明區建立三級聯動工作機制。由區農委、財政部門會同鄉鎮,建立區級工作專班,由退捕漁民所在鄉鎮對應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形成信息報送聯絡員、就業保障服務員等機制。區、鄉鎮、村三級聯動,通過入戶走訪、系統比對等方式,對本區建檔立卡退捕漁民開展專項調查,并對相關人員社保繳納情況進行每月全覆蓋跟蹤。在江蘇省靖江市,部分退捕漁民被吸納進長江退捕漁民護漁隊,從“捕魚人”變成“護魚人”,實現產業內部轉崗再就業。在湖南省,南縣政府制定“四輪驅動促就業”方針,搭建平臺推薦就業、提升技能促進就業、扶持創業帶動就業、公益崗位保障就業;岳陽市以“五個轉變”為抓手,幫助一批批“捕魚人”轉型為“制魚人”“養魚人”“護魚人”;湘陰縣通過對接市場用工需求開展漁民技能培訓、金融幫扶、分類制定退捕生活保障政策、發展地區特色農業、組建退捕漁民轉產轉業合作社、引進企業帶動漁民增收、成立勞務輸出協會等措施,幫助漁民順利完成轉產轉業。
在民生保障方面,長江流域各省市根據國家總體要求,因地制宜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按規定納入相應社會保障體系,做到應保盡保。在省級層面,以湖北省為例,該省統一規定,各地按照2019年農村人均收入3倍標準,測算每年每人社會養老保險補助金額,按照15年的最長繳費年限補助退捕漁民社會養老保險金。已滿60歲的漁民直接補貼現金,未滿60歲的漁民先繳納當年養老保險金,政府按照漁民繳費金額,實行“按年補貼,先繳后補”。在縣級層面,以湖南省湘陰縣為例,該縣地處南洞庭湖畔,水域總面積666.7平方公里,共有專業捕撈鄉1個、專業捕撈村12個,漁民2382戶,捕魚船4400艘,是湖南省漁民漁船數量較多、漁民情況復雜、執法壓力較大的縣。該縣在退捕漁民轉產過程中,對專業漁民、兼業漁民、專業漁民鄉(村)老齡漁民,分類制定退捕生活保障政策,加大貧困漁民低保救助力度,組織所有退捕漁民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做到應保盡保。
總體來看,漁民轉產轉業、民生保障政策效果明顯,不僅較好完成漁民轉產轉業工作,而且有力保障了退捕漁民的生活水平。
智慧漁政加強水生態保護
長江禁漁,一手抓保護,一手抓養護。智慧漁政是如何做到有效防護的?
李道亮(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主任):加強漁政執法監管對保障國家漁業權益、維護漁區公平正義、確保漁業生產秩序、保護漁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智慧漁政通過遠程監測設備、機器視覺、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化漁政執法平臺,實時監測漁船活動軌跡、漁業資源分布狀況,做到及時預測、預警、響應,實現執法手段精準化、智能化、標準化,有效提升長江十年禁漁現代化管理水平和效率。
長江流域各地積極應用智慧漁政加強生態保護,積累了一些有益經驗。
江蘇省常熟市依托常熟大數據局數據共享平臺,將分屬農業農村局、地方公安機關、長江航運公安機關等部門的36個監控視頻資源整合,并針對沿江水面、沿線路口等重點區域補密48個點位72路監控,同時搭載3套無人機基站設備、1套船載機架式設備,建設了含有108路監控和4處無人機基站的“常熟長江智慧禁漁融合平臺”。智慧禁漁融合平臺裝載監控畫面具備實時預覽、動作識別、智能研判分析、后臺預警、錄像回放、統計分析等功能。部署無人機自主巡航,以保護和修復長江水生生物為目標,集感知匯聚、沉浸式指揮、大數據分析和人員精準管理四大功能于一體,實現全時、全域、全線,水陸空三位一體、多部門聯動的長江禁捕智能防控新模式。常熟長江智慧禁漁融合平臺自上線以來,提供了90%以上的案件線索,實現了違法行為打擊的精準化、快速化、高效化,有效保護了長江漁業生態資源。智慧禁漁融合平臺在沿江監控信息互聯互通、違法行為智能識別預警、違法線索迅速發掘、跨部門快速指揮調度、案件快速查辦處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整合監控資源、節約建設資金、集合執法力量、減輕人防壓力、壓降執法盲區,極大提升了禁漁技防水平。該平臺的建設投用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江蘇泰州、太倉等地在借鑒常熟經驗基礎上,紛紛推動本地區監控項目建設,并取得較好成效。
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在富水湖流域重點區域安裝多部高清攝像頭,建立智慧漁政執法監控平臺,具備智能報警抓拍功能,夜間可通過激光補光及熱成像等技術,對疑似捕撈行為進行追蹤。平臺包含19個實時視頻監控畫面,24小時專人值班,詳細記錄視頻監控系統發現的疑似非法拉網或垂釣行為,一線監管片區執法工作人員及時前往處置,快速、準確打擊違法捕撈等犯罪活動,解決了水域面積廣、執法人員不能立即到達現場等實際困難,切實提升了漁政執法工作效率。該系統的啟用,有效化解了現有漁政執法人員少、執法力量不足、水域面積廣、岸線多、水域復雜的矛盾,提高了執法效率。系統的全面記錄為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對相關違法捕撈和違規垂釣行為的查處提供了準確事實依據,構建起空中拍、水面巡、岸上查三位一體的全流域監管網絡,實現漁政執法無死角、無盲區。
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農業農村局大力推進湘江流域河道監控系統建設,通過智能熱成像云臺、雙光譜球型熱成像攝像機、無線呼叫等物聯網設備,對相關船舶可疑違法捕撈行為進行全面自動監測、預警,發現可疑情況即調動視頻聯動設備進行跟蹤識別查證。通過重點區域重點場景固定點位監控和移動監控手段,對重點流域及重點水生物保護區內船舶進行24小時不間斷記錄和突擊檢查。同時該系統接入衡陽市智慧漁政平臺,實現大數據處理、執法監管指揮以及人員、車輛、船舶、水域管理等功能,節約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智慧漁政執法監控管理系統著力構建“一張網、一張圖、一平臺”的多維智能感知高空視頻監控系統,建立全天候、全覆蓋、全流程、精準識別的湘冮流域河道監控系統,切實提高漁政信息化水平,形成湘江流域重點水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漁政監管網絡。
增殖放流助水生生物資源養護
近年來,長江增殖放流情況如何,取得哪些成效?
劉子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增殖放流即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通過放流、移植等人工干預方式,向江、河、湖、海、溝、庫等水域投放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行為,是國內外廣泛認同、使用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手段。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視為蓄水,則禁漁是節流,增殖放流是開源。
近年來,長江流域增殖放流取得顯著進展。一是區域范圍大。每年6月6日全國放魚日,沿江各省(市)漁業主管部門在長江流域等地開展同步增殖放流活動,增殖放流規模大、區域廣。2023年全國放魚日當天,僅四川省就向長江放流長江鱘親本404尾,數量達歷史之最,放流長江鱘魚苗71.27萬尾,占全國總放流量的一半以上。長江沿線許多市級、縣級相關部門,也連續多年開展本轄區內長江水域的增殖放流活動。二是社會影響深遠。社會組織、個人和企業等越來越多主體積極參與長江流域增殖放流,形成了參與廣泛、主體多元的良好格局。2023年全國放魚日,昆明、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城市的近10個環保公益組織聯動合作,將22萬尾中華鱘、滇池金線鲃、長江鱘、胭脂魚、沙塘鱧等珍稀、土著魚類放流長江。三是模式不斷創新。成功探索“企業+非政府組織+科研團體”的多主體聯動模式,通過發揮各自優勢,提升了增殖放流效率。2023年,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國航、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等,在全國建立9個公益放流站,舉辦放流等活動20余場,40余萬尾各類瀕危本土魚類重歸長江。四是資源逐步恢復。通過增殖放流等綜合措施,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正逐步得到恢復。目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土著魚類近200種。胭脂魚、圓口銅魚等珍稀瀕危魚種和四大家魚種群正在加快恢復,多數經濟魚類的平均個體重量普遍增加15%—30%。
下一步,應瞄準長江十年禁漁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現實需求,從戰略性、全局性出發,持續科學開展長江流域增殖放流。
第一,提升增殖放流品種的精準性。隨著禁漁和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效果顯現,禁漁區尤其是湖庫、干流、二級支流水域的魚類種群得到明顯恢復。不過,長江流域禁捕水域的漁業資源仍處于局部向好、總體“無魚”等級未扭轉的態勢,特別是普遍存在著水生資源結構性失衡問題,許多水域的青、草、鰱、鳙、鯉等大宗淡水魚類種群已恢復至不需要進行增殖放流、自然恢復更好的水平,而名優及珍稀魚類明顯不足。對此,應調增放流土著、珍稀尤其是瀕危物種。重點針對生態失衡區,在科學資源調查評估基礎上,進行環境承載力研究,根據水體空間、物種種類組成等,綜合分析放什么、放多少,通過增殖放流種群相對短缺的魚種進行生態調控,促進水域生態平衡。
第二,加強增殖放流管理?!叭址牛叻止堋笔窃鲋撤帕鞒晒Φ年P鍵。要在注重事前、事中管理的基礎上加強事后監管,運用先進技術和手段進行監督管理。同時政府部門應聯合科研機構或第三方機構開展監測,評估放流效果,為持續開展放流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禁放外來水生物種。放流外來水生物種可能會通過競爭排斥、雜交和攜帶病原體、改變食物網以及破壞棲息地等,對長江流域土著魚類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對此,應加大宣傳引導和監督,提升公眾放生行為的科學性,減少無序放流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等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