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全面加快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
發表時間:2023-09-18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9月18日 08版)
作者:李甲奇 鄧瑩 練憶茹 王亞楠
四川省成都市牢記探索城市現代化建設國家試點示范的重大政治責任,謹記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示范區重大政治任務,立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地區,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致力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節約集約,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力爭在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率先實現突破。
成都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示范區的具體實踐
成都大力實施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藍綠交織公園體系,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榮獲首屆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等獎項,勾勒出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的優美畫卷。
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構筑起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的生態基底。一是以優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基準,以完善空間布局為導向,構筑公園城市邊界形態。嚴格落實國家糧食安全總體要求,嚴格維護國家及區域生態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錨固公園城市格局,確保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占比不低于78%。構建保護“兩山兩區”、發展“兩翼三軸”的平行帶狀市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推動城鄉形態從“兩山夾一城”向“一山連兩翼”轉變。實施差異化城市發展策略,以“三個做優做強”提升城市整體功能,打造24個重點示范片區,加快構建與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城市格局。
二是以整體保護修復為重點,以環境污染治理為牽引,錨固公園城市生態本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構建“兩山兩網三環”的生態格局,系統推進龍門山、龍泉山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依托岷江水系、沱江水系建設城市生態藍網系統,提高一繞、二繞、三繞生態環的綠色空間比重。截至上半年,共新增綠地5712萬平方米、打造立體綠化7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8.54%、綠化覆蓋率達44.6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24平方米。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把握在促發展中守底線、兼顧短期治標與長期治本、強化基層基礎等三個關鍵,狠抓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縱深推進“十大攻堅戰”。截至上半年,納入市級調度的央督、省督、長江經濟帶、常態化排查問題13541個,已完成整改13174個、達97.3%;PM2.5平均濃度4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9.1%;全市114個地表水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達100%,縣城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100%;全市土壤環境和核與輻射安全穩定。
三是以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為目標,以構建“藍綠交織”的全域公園體系為抓手,促進公園城市城園相融。實施“五綠潤城”行動,規劃建設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綠心”,逐步實現從“生態屏障”向“城市綠心”的功能演進。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綠肺”,累計修復大熊貓棲息地11萬畝。建設天府綠道體系活力“綠脈”,累計建成天府綠道6505公里。建設環城生態區城市超級“綠環”,100公里一級綠道已全線貫通。建設錦江公園城市精品“綠軸”,串聯沿線23個公園、170個林盤景區,“一江錦水、兩岸融城”的大美形態基本呈現。實施“百花美城”行動,開展“花重錦城”系列活動,持續豐富美化城市界面。截至上半年,更新地栽花卉花境16萬平方米,全市花卉彩葉植物覆蓋率達35%,花卉氛圍呈現率達50%。實施“千園融城”行動,加快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統籌建設各類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截至上半年,累計建成口袋公園600余個、總面積達380余萬平方米。
致力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構筑起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的坐標尺度。一是著力推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厘清自然資源產權歸屬。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是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基礎,是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權屬依據。成都堅持自然資源公有、物權法定和統一確權登記的原則,建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實施計劃表,全面鋪開、分階段有序對市域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統一進行確權登記。通過調查摸清了各登記單元內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種類、分布等自然狀況,劃清了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的邊界,為推動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豐富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類型,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奠定基礎。截至今年2月底,共完成22個確權登記對象調查工作,調查總面積12196.65公頃。
二是著力構建GEP核算體系,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生態產品價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核算是分析與評價一個地區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產品、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產品與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產品的功能量及其經濟價值。成都堅持以國家《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為基準,圍繞讓城市“綠水青山”有價可依,積極爭取將崇州納入省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在梳理總結國內外GEP核算的最新研究進展、相關概念、核算框架、核算內容及指標體系等內容基礎上,探索構建具有公園城市特色,包括產品提供、調節服務、文化服務3大類的GEP核算體系。從2021年開始連續3年在崇州市、天府新區、溫江區開展GEP核算試點工作,在大邑、都江堰等區(市)縣自主創新探索GEP核算,以川西林盤、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等特定生態單元為突破,試點編制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規范,構建生態價值轉化模型,通過評估、核算、量化體現生態產品價值,為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奠定了基礎。2022年發布的《崇州市2020年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報告》,結果顯示GEP為749.73億元,是同年GDP的1.84倍,呈現出生態優勢突出、轉化潛力巨大的特征。
三是著力創新GEP核算結果運用,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創新探索GEP核算結果運用方式,以崇州市GEP核算結果為依托,將核算結果作為市場交易、市場融資、生態補償等工作的重要依據。以GEP核算結果應用為突破,在崇州市聯義村嚴家彎灣以特色林盤的GEP核算結果為基礎,作價475.2萬元,引入社會資本514.8萬元,組建專業運營管理機構,并實現盈利,充分實現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打通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轉化通道,為生態資源富集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參考。
致力于打造生態經濟體系,構筑起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的燈塔航向。一是聚焦推進產業生態化,持續提升產業發展的“綠含量”。持續優化空間結構調整,進一步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探索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功能體系,推動公園城市內涵式發展。截至上半年,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5.88%;制定綠色建筑促進條例,實施綠色建筑創建行動,綠色建筑標識建筑面積達3649萬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6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過66%。
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整治“散亂污”經營主體超2.1萬家,第三產業占比優化為66.4%。做強人工智能、工業軟件、大數據、網絡安全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培育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航空航天等8個千億元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4%,累計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家、示范平臺5家、示范項目2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軟件和信息服務、能源裝備5個集群入選國家級產業集群,被國務院評為“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城市”“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城市”。
持續優化能源結構調整,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39.9%,單位GDP能耗遠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設計產品累計分別達到50家、4家、2家、7項。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形成鋰電成群、光伏成鏈、氫能起勢的發展格局。
持續推進交通結構調整,強化“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發展與高效銜接,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位居全國城市第5位,日均客運量497萬乘次,占公共交通分擔率超60%。規劃建設1650公里自行車專用道,共享單車日均騎行約220萬人次,超大城市高峰通勤擁堵指數下降3.5%。截至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51萬輛,占汽車比例8.2%。
二是聚焦推進生態產業化,持續提升生態價值的“金含量”。加快布局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聚焦清潔低碳能源、資源碳中和、碳捕集與利用等6大研究方向,高標準組建天府永興實驗室,構建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相配套的科技創新體系。在國內首創以“碳惠天府”為品牌、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為雙路徑的碳普惠機制,累計推出線上線下碳積分場景62個,用戶數超過200萬人,約9萬噸碳減排量實現價值變現。依托四川天府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氣候投融資路徑,組建氣候投融資促進中心,搭建氣候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引導和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助力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推進近零碳排放區創建,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實現路徑,已確定首批24個近零碳園區、工業企業、公共機構、景區和社區試點建設名單。持續開展“生態+”場景營造,創辦中國·天府龍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賽等國際和全國性高級別賽事,創新開展歷史文脈、戶外運動、熊貓野趣等消費場景;2023年將舉辦國際賽事22項,全國性賽事36項。
致力于強化各項體制機制,構筑起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的制度保障。一是強化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出臺《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定》,并細化具體實施方案,推動空間、產業、交通、能源4大結構優化調整。出臺《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條例》《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以立法的形式固化公園城市建設思路、目標和舉措。編制形成公園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技術指引”三級規劃技術體系,形成各類專項規劃11部、技術指引33項,著力推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二是強化人才隊伍的引進培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涉及領域廣泛、專業性強、人才需求量大。成都堅持引育并重,制定出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引育政策,大力實施“蓉漂計劃”“蓉城英才計劃”等人才計劃,支持天府實驗室組團面向全球“張榜攬才”等;發布重點產業鏈人才開發目錄,引導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加速匯聚。堅持破立并舉,持續深化更具牽引力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面向重點單位的人才計劃定向單列支持機制,推行重大科技攻關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持續深化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探索“以薪定才”“以崗定才”等人才評價體系,實施職稱評價與企業人才評價開放融通試點等。
三是強化考核評價的制度機制。將生態產品價值總量及其變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率等納入考核指標體系,探索構建GDP和GEP“雙核算、雙運行”的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并細化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實施辦法。試點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指標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范圍。
成都全面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示范區的方向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微小縮影,應進一步彰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厚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示范區的城市價值和時代價值。
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應始終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成都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應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價值引領,秉持“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的價值判斷,牢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應始終堅持“‘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成都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經營主體和資本的力量,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宏觀政策調節,為市場更有效配置生態資源創造條件。著力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推動自然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改革,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促進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
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應始終堅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成都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應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充分認識產業生態化是促進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綠色動能,生態產業化是促進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綠色底蘊。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促進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流通和消費方式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化,促進生態產品的生產和可持續利用,努力走出生態大城市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成都全面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示范區的路徑選擇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樞紐,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進入新時代,以“都市圈”“示范區”等蓄力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篇章愈加彰顯。成都理應以加快建設踐行“兩山”理念示范區為突破口,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奮筆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成都新圖景。
著力加強公園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持續厚植生態基底,構筑建設“兩山”理念示范區的“總開關”。一是持續深入推進公園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耕地保護利用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水平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二是著力構建公園城市全域公園體系。加快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統籌建設并有機串聯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豐富公園場景,讓城市居民就地就近享受優質的生態資源。持續開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將川西林盤作為公園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探索公園城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構筑建設“兩山”理念示范區的“先手棋”。一是加快開展公園城市生態產品確權登記。按照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的要求,加快完成全域各類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涵蓋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的完整自然資源產權體系。二是探索開展公園城市全域GEP核算。構建市域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制度體系,制定覆蓋全域的GEP核算方案,明晰GEP核算地方標準、GEP核算統計報表制度等,按周期開展全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公開發布生態產品價值目錄清單,提升生態產品價值的公信力和參考價值。三是創新開展公園城市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應用。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有效實現生態產品開發、包裝、備案、登記、流轉、注銷、信息披露、宣傳推廣、融資對接等全流程服務,推動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體系運行。
聚焦構建公園城市生態經濟體系,破解綠色發展難題,構筑建設“兩山”理念示范區的“發動機”。一是加快推進公園城市產業生態化。持續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積極引入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著力降低單位GDP能耗并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強化天府實驗室在綠色領域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26個國家級科研機構和9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作用,打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構建國家科研力量在產業與生態融合方面多維布局、協同攻關的發展態勢。引導企業加快搶占生物芯片、類腦智能、合成生物、量子科技、氫能等未來綠色發展新賽道,創新制定綠色、超低能耗、近零碳產品等生態產業體系標準,構建形成支撐產業應用的研發裝備、系統和平臺。二是加快推進公園城市生態產業化。深度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要素,加快推進生態資源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持續做強生態農業,開展體驗式生態農業、電商生態農業等,打造一批具有明顯地理標識的生態農產品,搶占生態農產品預制菜市場,釋放生態農業體驗經濟、流量經濟、產業經濟等價值。深入挖掘水能、光能等生態資源價值,形成一批具有生態資源競爭優勢的發展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氫能、新型儲能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環保型龍頭企業。加強生態與體育、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體育賽事、露營、騎行、鄉村特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切實把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動能。
(李甲奇 鄧 瑩 練憶茹 王亞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