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護千年運河源遠流長
沿線檢察機關助力推進大運河綜合保護
發表時間:2024-11-08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千里運河,連通南北,滋潤神州,生生不息。
對比兩年之前的照片,曾被雜草覆蓋、黃土掩埋的兩座古石橋煥然一新,河堤上雜物垃圾一掃而空,行人悠閑地漫步觀景,一幅景明人和的畫卷自北向南鋪展開來……
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來到中國大運河(以下簡稱大運河)的最北端——北京通州段看到的一幕。
今年是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周年。前不久,大運河(京津冀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檢察公益訴訟聯動工作專項活動啟動,沿河檢察機關圍繞大運河文物要素多樣性特點,加強河道遺產、運河水利工程遺存等相關遺產保護,注重提升大運河周邊古建筑、古遺址、古石刻、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護力度,加大對違法問題的監督,持續運用法治之力,守護大運河源遠流長。
科技賦能
遙感衛星擔任著地球“攝影師”一職,在太空中可以遠距離給地球“拍照”,打破了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準確掌握涉案現場歷史變化,有效解決線索發現難、調查取證難等問題……
在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大運河滾水壩遺址案件中,檢察干警正是借助“衛星影像”技術,實現對涉大運河文物時空變化的了解和掌握。
2022年6月,通州區檢察院持續推動開展大運河保護工作,集中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表》中涉大運河文物進行梳理,確認重點保護點位。
檢察官發現名為“大運河滾水壩遺址”的文物普查記錄寫明“此是古代京杭大運河重要水利設施,是保障漕運水位的重要舉措”。但辦案組多次開展現場勘查,走訪附近群眾,仍無法確認遺址準確位置,后通過進一步查閱歷史文獻資料,確認了一處疑似遺址地塊。
“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向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司法鑒定中心申請,對疑似遺址地塊及周邊地塊近年來情況以衛星遙感影像取證方式進行勘驗檢查。”通州區檢察院第六檢察部檢察官助理魏婷告訴記者。
魏婷找出案涉衛星遙感影像圖,向記者介紹說:“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報告顯示,通過前后地塊衛星遙感影像圖顯示的圖像對比,追溯案涉地塊地物變化,能夠證明滾水壩遺址沒有被人為破壞。”
結合行政機關、村委會、文物部門、滾水壩曾經影像拍攝者的多次圓桌座談紀要、現場踏勘事實與史實資料,通州區檢察院最終確認800平方米的保護范圍,重現遺址“工”字形貌。
衛星遙感技術具有探測范圍廣、受地形條件限制少、動態實時監測的優勢,能夠幫助檢察官有效排查公益訴訟線索。
此外,通州區檢察院還借助“快速檢測”技術實現涉大運河水體生態的整體研判。
“針對部分鄉村地區存在污水直排問題,我們通過對水體污染物及重金屬含量進行快速檢測,明確直排水及流域水體污染程度,為檢察建議的提出提供了有力支撐。”魏婷介紹說。
由北向南,縱觀大運河沿線,科技助力檢察辦案的實踐成果并不鮮見。
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檢察院依托“益水安瀾”集中行動,綜合運用“實地走訪+無人機巡查+衛星遙感數據比對”等方式開展監督,牽頭沿岸故城、景縣、阜城三縣聯合開展實地勘查,通過走訪專家學者,組織座談交流,收集社情民意,掌握大運河沿岸24處大運河水利工程遺產和9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動態數據。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人民檢察院堅持向科技要辦案生產力,利用無人機定期沿岸巡航,對大運河德城段5.3公里進行全景航拍,對巡查發現的違法建筑侵占河道問題,督促行政機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生成云圖,標注違法點,準確界定河岸灘涂地理位置,推動案件辦理。
強化協作
多位受訪檢察干警告訴記者,檢察機關的內部協作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本保障,既包括機關內部不同部門之間職能的統籌,也包括跨區域不同檢察機關之間的協同履職。
以公益保護為支點,通州區檢察院深入推進完善京津冀檢察協作機制,拓展三地協同空間和流域保護合作。
2023年,通州區檢察院與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河北省香河縣人民檢察院共同簽署《關于建立京津冀檢察公益訴訟協同保護潮白河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
“三地多次開展區域案件線索移送、資源共享、聯席會議、協同巡查、交叉辦案等協作工作,重點解決涉大運河、潮白河流域環境保護問題。”魏婷告訴記者。
近年來,山東省聊城市檢察機關公益訴訟部門聚焦大運河聊城段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大運河保護專項行動,維護大運河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聊城檢察機關與河北邢臺、衡水等7市檢察機關會簽《關于建立京杭大運河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協作機制的意見》,為大運河保護司法協作提供有力保障。
衡水市檢察院與相鄰的兄弟市及山東省建立了“兩省七市”大運河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制,加強線索移送、調查取證、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協作聯動,共同推動保護運河生態、傳承運河文化,實現大運河保護“上下游同行、左右岸同步”。
“以點穿線、以線帶面”,各地檢察機關正努力發揮檢察一體化辦案優勢,形成不同區域檢察機關之間的高效協作,共同筑牢大運河流域保護司法屏障。
共治共享
“有的案件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協助實地勘查,這時候‘益心為公’志愿者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魏婷告訴記者,“益心為公”志愿者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實質性參與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有利于構建多方參與、共享共治的公益保護新模式。
“益心為公”檢察云平臺是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建設的公益訴訟志愿者在線平臺,旨在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通過線索提報、專業咨詢、參與聽證、跟蹤觀察等多種方式,實現檢察公益訴訟與志愿服務的有機銜接,助力檢察機關高質量辦理公益訴訟案件。
實踐中,檢察機關除了建立內部的跨區域聯系外,還不斷強化與“益心為公”志愿者組織、政府相關部門、其他司法機關等的外部聯動,共同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
“大運河故城段是大運河流經縣域最長河段,水利文化遺產豐富,燕趙齊魯文明交融,博物館庫房里存放著很多有價值的文物藏品,但我們人手少、資金有限,暫時沒有條件向公眾展出,難以實現對文物藏品的活化利用。”面對檢察官的詢問,故城縣文物部門負責人道出了困境所在。
今年6月,河北省故城縣人民檢察院借助“府檢聯動”機制,先后組織召開聯席會、座談會、磋商會,推動解決布展資金20余萬元,擴大展陳面積700平方米,并協助文物部門整理館內文物100余件。經過檢察機關與文物部門的共同努力,40余件珍貴文物首次與觀眾見面。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檢察院與市大運河辦共同出臺《關于協同開展公益訴訟工作建立保護滄州市大運河協作機制的意見》,建立聯席會議、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動執法、普法宣傳等機制,為推進大運河生態環境、文物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通州區檢察院與多家行政機關逐步形成良好協作關系,與通州區文物管理所、區水務局、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等簽訂共建協議,形成“一書三單”工作機制。“行政機關專家作為‘研判員’協助分析專業性較強的文物保護措施,作為‘參謀員’對環境與文物交叉保護的復雜情況進行甄別,作為‘調查員’積極協助開展大運河保護勘驗、檢查、鑒定、調證等工作。”魏婷介紹說。
魏婷告訴記者,目前,通州區檢察院正在積極探索以科技驅動、數據賦能促進大運河公益保護,籌備協作共建大運河公益訴訟平臺,該平臺可實現運河流域公益訴訟智能數據匯集、線索發現、線索分析、事件研判等,推動檢察工作現代化、智能化,強化大運河生態環境與文化遺產保護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