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
發表時間:2023-11-06
來源:法治日報要聞
作者:鐘寰平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加強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和統籌謀劃,推動金融事業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我國成為全球首個由政府部門制定系統性綠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國家。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和國家政策推動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6.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綠色債券發展勢頭良好,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金融租賃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各地在綠色金融領域有不少創新。
從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到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從環境基礎設施升級到自然生態修復,越來越多的金融資源在綠色低碳領域聚集,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活了經濟,富了百姓,更美了山水。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還有很多艱巨的任務,還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轉型、綠色技術等領域進行大量投資。雖然不同機構對于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資金需求的測算存在差異,但規模級別都達到百萬億元人民幣,政府資金只能覆蓋一小部分,綠色金融有著巨大發展空間。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催生新的、多樣化的綠色金融需求。相關部門和機構只有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步伐,才能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2017年以來,我國在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贛江新區、貴州省貴安新區等地建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持試驗區在綠色金融政策架構、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兩項貨幣政策工具,激勵和引導更多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支持綠色低碳發展。2022年8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公布了首批23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截至今年6月底,試點地方儲備近2000個氣候友好型項目,涉及資金近2萬億元,獲得金融支持項目108個,授信總額545.63億元。
面向未來,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不斷豐富政策框架,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政策支撐。同時,相關機構需要在產品開發方面繼續努力,更好地發揮金融工具的資本杠桿和資源配置作用,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更好地推動新舊動能轉化,更好地服務綠色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加強部門協同合作,夯實數據信息基礎,把握好快和穩的關系,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綠色金融既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金融業自身轉型發展的動力源泉。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心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